男友又忘了紀念日?解析「記憶持久度」 物理學家:不能怪他

文/妮妮小宅女

到了年末,大家都會想好好檢討一下今年的表現,印象深刻的事大家都不會忘記,但是你們知道人的記憶,能夠維持多久嗎?

最近在學術期刊上有一篇論文研究《集體記憶和注意力的普遍衰減模式》,用量化的方式分析大眾對共同經歷的遺忘速度有多快,因為個體經驗太多樣化,比較難分析,所以研究團隊就以「共同回憶」作為分析的依據。

所謂的共同回憶(集體記憶)就是指大家都知道的事,像是電影《鐵達尼號》的劇情、或是之前複製羊桃莉的這種國際型重大新聞事件。記憶這種東西很抽象,而實驗者就是將這種抽象概念轉為數據分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篇論文的作者,實驗物理學家Cristian Candia利用現在的科技優勢,採集我們使用搜尋引擎、觀看過的youtube數據進行量化分析,首先他先將記憶分為兩種:社交記憶、文化記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交記憶】

這種屬於和個體比較相關的共同記憶,小的話像是大學學測、參加朋友的婚禮;大範圍則可以包含你在社群軟體哀悼史丹李或金庸的逝世。你有親身參與的事件,或是你有轉發在社群軟體中大家都知道的事,就屬於「社交記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復仇者聯盟元老6成員買下全版廣告悼念史丹李。

但這種記憶會因為頻繁的社交互動,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事件持續發生,大多數的人這類型記憶會迅速淡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化記憶】

這種就是類似歷史事件,我們不一定會親身參與到,但是一定能在維基百科或是學校知道的「共同知識」,例如李白的詩文、莎士比亞的著作等等。因為這超越了人跟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所以記憶更持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也發現,雖然集體記憶的衰減過程都差不多,但是衰減的速度卻會因不同領域而有所差異。像是人物、傳記這種持續的時間最長,可以長達20-30年,但音樂消失最快,大約平均持續5-6年而已。

但也是有例外的例子,像是音樂+傳奇的結合,舉例來說英國樂團披頭四是搖滾經典,或許現代的年輕人不一定聽過他們的歌,但是一定知道他們。對年輕人而言,他們的音樂並不會出現在平常的「溝通和社交中」,但他們卻以「傳奇、傳記」這種形式存在我們的「集體記憶」中,而不是音樂本身。

所以任何音樂、電影只要通過時間的考驗,不但會是當時代的流行,還有機會成為經典傳奇。而這個研究結果可以被應用在很多地方,像是過幾年可以收錄個某某樂團的經典歌曲,或是哪部經典電影影集的翻拍。

就像是對我而言,周杰倫、五月天、S.H.E是我這個年代的人共同回憶,2-30年後也有機會成為孩子們口中的經典吧!我是不知道啦,但我誠心這樣希望。既然社交記憶忘得比較快,男友忘記紀念日這件事好像挺正常的(才怪!我先去旁邊哭)

VIA popsci

粉絲團內分享更多關於小宅女的日常~~快來找我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