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丁呷麵|年輕人都不認識金庸了?談《金庸群俠傳》的沒落

文/胖丁呷麵

你認識金庸嗎?如何用一句話形容金庸的傳奇一生?身為八年級生的我,勉強還背的出那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七字平仄相對的對聯,說的是金庸的十四本小說,在《鹿鼎記·後記》就有提到,這是金庸臨時起意,用十四本小說的首字拼湊出來的。

明明是隱藏在《鹿鼎記·後記》內的對聯,連我這樣不看小說的八年級生都能默誦,我們不禁讚嘆金庸先生作品的通俗性。但令人好奇的是,除了看小說之外,像我這輩的人是怎麼認識金庸的?除了改編電視劇以外,七八年級生的回答,可能會讓老一輩的人大開眼界:

「電視劇嘛,其實沒看過幾部,但以前有玩過金庸群俠傳,要去找十四天書,剛就是這句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時代的變遷下,看小說的人變少了,但金庸的名氣卻沒有因此而受限,而是轉成另外一個形式,電子遊戲,讓更多人的童年充滿著金庸的武俠樂趣。

1996年河洛工作室開發的《金庸群俠傳》一上市就造成轟動,火爆程度堪比《仙劍奇俠傳》。網路上還能找到不少心得文,許多人提到,大多是因為《金庸群俠傳》才開始認識金庸「國中的時候被朋友抓去完金庸,玩著玩著就開始跟他們討論小說劇情」「雖然沒啥看過小說,但也知道大概劇情」。

就連筆者自己(八年級生),也不算真的有看過金庸小說,唯一讀過的只有《連城訣》,但我對於金庸世界與武俠描述卻是十分熟悉,原因就是出自於《金庸群俠傳》,雖然不及小說般情節精細,但遊戲中完美構築了一個金庸共通世界,讓小時候的我們能輕鬆認識金庸武俠世界的魅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幽默化的金庸武俠世界

與小說嚴謹的內容相比,《金庸群俠傳》還挺滿不正經的,遊戲原創的主角小蝦米,因為買了一套《金庸群俠傳》(沒錯跟你一樣),居然就掉到了金庸世界來了,然後遊戲中的NPC會說服你是最新的「VR虛擬實境」科技,要回到現實,必須要收齊《十四天書》。

看到身上滿滿的補品「康貝特」「白嵐氏雞精」「檳榔」,讓你有種從現實世界過來的「穿越感」;另外,小蝦米唯一會的一套武功,居然是「野球拳」,誰能想到,看起來如此KUSO的招式,用心練滿居然比「降龍十八掌」還強,這種幽默的設定,讓當時的玩家既驚喜又哭笑不得。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走沒兩步,家裡附近就是《笑傲江湖》田伯光家,一走進去就可以看到他在正在練習「帝王神功」,如果答應他的邀約,小蝦米還會說出「我們來一起爽」這樣的話,雖然與小說有些落差,透過遊戲的情節也能知曉田伯光雖然淫賊,但仍重義氣,是個「色胚好人」;而在遇到《射鵰英雄傳》歐陽克時,見到白駝山莊大量女弟子服侍他時,主角甚至還戲說這是「媚登峰」,見到他陰柔的形象,怪裡怪氣的武功,你會知道這是個淫邪人物,主角不屑與之為伍。

在那個年代玩過這個遊戲的玩家,就是在如此幽默的氛圍下,認識每一位金庸筆下的人物。

金庸名場景都在裡面

如今來看《金庸群俠傳》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是早期少數的「開放世界遊戲」,自由度極高,只要你喜歡,你可以跨作品與虛竹、石破天、楊過一同組隊。

好幾次路過竹林中的老人,看他們下圍棋,思考到茶不思飯不下,你也不知道這場景有何意義之時,某天你無意帶個窮酸小和尚來此地,沒想到他隨便亂講,就破解了「珍瓏棋局」,因此還得到了絕世武功,搖身一變變成逍遙派的掌門人;

帶著在路邊練功練到走火入魔的乞丐,一起前往俠客島,不識字的他,居然看的懂牆壁上的蝌蚪文,最後發現太玄神功的秘密;

在養蜂人周伯通的蜜蜂翅膀上,居然繡著「情谷底,我在絕」「二午寺,一山惡」,暗示著有女子在絕情谷底等待,乘著船前往指定座標,你終於能看到斷臂之人對著十餘年未見之女喊著一聲「姑姑」。

這些經典劇情的部分,最剛開始,都不是我從小說亦或是連續劇看來的,而是遊戲中體會的,玩過遊戲後,我更能看懂電視劇中最催淚的橋段,甚至能與金庸迷對話上數分鐘,我成了半個「金庸迷」。

在遊玩多年後,看到金庸電視劇的不斷重拍,一播到經典橋段,便是一股腦的回憶湧上。就算是我這種從沒看過金庸小說的人,但《天龍八部》《射鵰》《神鵰》《倚天》的人物與劇情大綱,早就在我腦海中深深刻印著。

也許是有著這樣的遊戲經驗,因此我會對金庸改編的電視劇著迷,對選人挑人也頗有意見,有辦法與朋友討論劉亦菲版的《神鵰》是不是比陳妍希版好。

雖然只是一個遊戲,但他巧妙地融合了十四本小說的武俠世界,讓我對於那樣的武俠世界感到嚮往。《金庸群俠傳》更像是一個奇蹟,讓任何人得以輕易了解金庸的魅力所在。

金庸群俠傳之後

可惜的是,在初代《金庸群俠傳》成功後,緊接而來的便是盜版遊戲的猖獗,開發經費越來越少與遊戲成本難回收,遊戲廠商開始放棄自主研發之路,更多的是「炒短線」從外引進遊戲,優秀的自製武俠題材就此斷了香火,我們再也無法玩到像是當年《金庸群俠傳》如此優秀、如此幽默、充滿武俠奇想,讓不看小說的人,也能輕鬆認識金庸筆下大千世界的遊戲。

隨著國產遊戲的開發規模越來越小,「金庸授權」也漸漸變成地雷作的代表,一堆粗糙濫制的網遊、手遊,只願意花錢在買金庸授權,在遊戲性與劇本的預算是捉襟見肘。這也許能解釋為何,在八年級生後,認識金庸的人越來越少了,因為在他們眼中,金庸就是「刷刷刷」遊戲的代表,沒有感動,也沒有經典感,與當初我們看金庸小說或是玩《金庸群俠傳》的感動完全不同。

也許是惋惜此事,在對岸有許多金庸迷就自行開發《金庸群俠傳》的同人版本,像是網友半瓶神仙醋自製的《金庸群俠傳2》、網友亞擎無雙自製《金庸無雙2》等等,比起市面上那些「正版授權」要好上許多。雖然這些同人遊戲也讓筆者著迷過一段時間,實際的遊戲品質比起當初《金庸群俠傳》建立起的壯闊世界,還是差的多。

金庸離世之後,不免讓我有些失落,因為我是個極其幸運之人,生在有《金庸群俠傳》與眾多電視劇的年代裡,讓我曾經幻想自己是令狐沖,關在大牢裡,看著牢籠中的刻字,自行逆轉經脈,學會「吸星大法」。

相比之下,在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裡,比起看電視劇與小說,他們可能更喜歡看Youtube影片。想要讓他們認識金庸世界的美好,拿出初代的《金庸群俠傳》給他們玩,可能還會被嫌棄是老人遊戲。

▼對岸開發的《金庸3》同人作品

金庸的離世固然讓人難過,但更令人失落的是,金庸文化的斷層,想要跟年輕人談論金庸世界的美好,似乎又是一件更難的事。

「韋小寶是誰?我沒看過金庸小說」如果你拿金庸人物作舉例,你可能會遇到越來越多這樣的回話。

看著PTT海量的弔念文,說著「是我童年的回憶」,再對照Dcard的零星討論,喜好金庸小說的人也許沒有想到這天,年輕人都沒看過金庸,喜好的事物無法與人分享,有甚麼比這個更難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