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是誰發明的?教皇喝童血當藥 第一個成功案例是狗狗

文/喜德會飄移

你捐血了嗎?21日下午,宜蘭蘇澳新馬車站發生普悠瑪列車翻覆意外,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最新傷亡統計為18死183傷,死傷嚴重。

為救治送往各地醫院的大量傷患,目前已經啟動全國調撥機制,讓血庫的血可以在第一時間供應給當地醫院使用。然而在發生翻車意外之前,台灣血庫早已處於極缺的狀態,面對這次龐大的輸血需求,已有不少人前往捐血站捐血救人。

在大家的幫助之下,目前宜蘭捐血站庫存量已達5倍平日庫存量之多。但捐血中心也呼籲大家,血液有保存期限,若是大家一窩蜂的在同一時間捐血,會讓血量一時之間難以消化。因此各位酸酸們,若是你正打算去捐血,記得先詢問一下,不要擠在一時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宜蘭捐血站。(圖/台灣血液基金會提供)

酸酸們知道在「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個觀念普及之前,輸血技術在歷史上是如何發展的嗎?

過去人們把血當成藥物,藉由飲血和放血,達到治療痲瘋病和癲癇症的效果。傳聞教皇英諾森八世的醫生,讓教皇喝了三個十歲男孩的血治療疾病,後來三個男孩不幸喪生,教皇想當然也沒救活。

此外,早期人們甚至認為輸血不但可以救治性命,甚至可以改變人的性情。舉例來說,將溫柔的羔羊血輸入至焦慮不安的人身上,可使狂躁的人變得安靜柔順,而害羞的人透過輸血成為善於社交的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這些療法都只是一些迷信,並沒有科學依據,但在這期間,醫學領域有不少人研究輸血在醫療上的可能性。

▼威廉‧哈維替輸血提供理論基礎。(圖/翻攝自wikipedia)

16世紀英國的威廉‧哈維提出的血液循環論,在這之前,人們普遍認為血液無法循環,因此這項理論為輸血技術提供了發展基礎。雖然許多保守人士,認為輸血是件不合常規的事,但在血液循環論的基礎下,人們嘗試以狗對狗的方式實驗輸血,獲得了成功。後來有不少醫生試著將動物血輸入進人體裡,儘管有幾個成功案例,可是也導致多人喪命,讓天主教羅馬教皇宣告禁止輸血。

19世紀時,英國婦產科醫生詹姆斯‧布倫戴爾成功的進行人跟人之間的輸血,明確指出「只有人血可以輸人」的結論。不過只有這項發現仍是不夠的,輸血過程中仍有許多失敗案例,所以人們普遍還是認為這是個危險可疑的手術。直到1901年奧地利病理學家卡爾‧蘭德施泰納發現了A、B、O三種血型,這才使輸血安全有效。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中一件安全有效的輸血手術,在1914年執行。(圖/翻攝自wikipedia)

然而血液離開人體沒多久就會開始凝固,要如何將新鮮血液保存,又是一個問題了。後來比利時的哈斯丁發現在採出的血中加入檸檬酸鈉溶液,可以防止血液凝固,接者俄羅斯的安德魯‧巴格達薩洛夫又發現,加入適量葡萄糖和檸檬酸鈉,血液將可在攝氏4度下,於儲存瓶中保存21天。

輸血變得安全可行之後,便被帶上戰場運用,救治大量傷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輸血技術更進一步的提昇,血庫和捐血服務也開始出現。

▼1943年,西西里島一名受傷的士兵接受輸血。(圖/翻攝自wikipedia)

1948年國際紅十字會呼籲世界各國,作為醫療用途的血液必須是無償、免費捐贈,但在1974年以前,台灣醫療用血幾乎都是有價供應,由人賣血提供血源。在蔡培火的倡導下,台灣才逐漸邁向無償捐血的時代。到了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了決議,督促成員國發展自願無償捐血,如今世界已有許多國家實施。
台南「郁仁號」捐血車,背後有個熱血青年的故事。(圖/血液基金會提供)

看完這落落長的歷史過程,酸酸們是否對捐血有多一層的認識呢?今天就就說到這,酸酸們記得要捲起你的袖子,定期定量捐血,維持血液庫存量的平衡,如此一來就是最好的救援啦!~

VIA  wikipediawikipedia小張的輸血醫學部落格台灣血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