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丁呷麵|為什麼世界盃「球設計」要一直變來變去?

文/胖丁呷麵

大家都知道,一般的足球上是黑白兩色、五邊形六邊形花紋。然在瘋世足賽的你可能已經發現,梅西與C羅們踢的球長不是長這樣,事實上每屆世界盃的球樣式都會發生些許變化,從1930年開始,每隔四年都會換一次球的設計,原意都是想改善用球的缺點,但有時候也帶來了一些想不到的災難。

▲1930年世界盃下半場的球種(圖/維基百科/Oldelpaso/CC BY-SA3.0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今我們熟知的典型足球是個二十面體,由12個黑色的正五角形皮革與20個白色的正六邊形縫製而成,這是愛迪達在1970年世界盃首創的「32塊黑白球」,在透過充氣後,這些皮革嵌版會被撐開,最終會接近一個完美的圓。

有趣的是,在1970代以前,世足賽的指定用球並不是我們熟知的32塊黑白球,有13塊、也有18塊,所以我們就知道,32塊黑白球,其實只是在近代人們眼中,比較常看到的足球樣式,只是32塊黑白球偶然成為了足球的標誌性模樣。

(圖/維基百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FIFA的規則中,只有規定球的重量、球充氣壓強度、直徑大小、還有必須使用像是皮革這種「不吸水」的材料覆蓋,但並沒有指定要用何種方式與工藝製造球。在1970年創造出經典球種32塊球後,也許是愛迪達不甘被自己創造的經典所侷限,自2006年開始,世界盃便採用了14塊拼接的「團隊之星」,還創造了每場球色獨有的花樣。由於縫線、拼接的塊數變少,足球的表面會變得異常光滑,空氣阻力也會上升,也造成了該屆世界盃的大量抱怨,由於落地軌跡的些微差異,常常踢不到足球該踢的地方。


▲2006年的團隊之星(圖/維基百科/Jürgen Siebert/CC BY-SA3.0

因此在2010年,愛迪達便改進為8塊拼接的「普天同慶」,雖然增加了表面的粗糙度,但還不夠粗糙,被稱為世足賽近年以來最大的失敗品。就連在該屆初登場的阿根廷明星球員梅西都抱怨「球踢出後常會突然減速」,另該屆的足球選手必須用夠大的力氣傳接球與射門,而常常出現力道太大而踢太高的情況。

在2014年登場的「森巴榮耀」,只有6塊拼接而成,這就是很好的趕進,透過增加縫線旋繞的方式增加了表面的粗糙度,比起上一顆普天同慶,縫線長度長了68%,令球踢起來有更棒的腳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4年的普天同慶與C羅(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而在2018年登場的「電視之星18」,更是透過複雜的拼接方式增加了縫線的長度,足足比森巴榮耀長了30%。據最新的研究表示,他與14年的森巴榮耀性能差不多,但阻力有點偏大,在高速踢球時,球的尾勁會稍弱。

作為改善比賽體驗,而更改球的設計,顯然這理由不能說服大多數人。更說服人的理由是因為錢,因為這樣與賽事簽約的運動品牌廠商就可以經常推出新球,相較於普通足球只要600台幣,一顆世界盃指定用球可以賣到3000台幣以上,而且還非常熱銷。

當然也有些人對於愛迪達這樣的作法很反感,認為年年改球,只為了賺錢,卻讓比賽產生了些微變數,是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但也有人贊成這種改變球設計的方式,認為這為足球球賽增加了新的元素,讓每次世界盃大爆冷門的機率上升,增加了比賽的可看度。

畢竟在比賽前,FIFA就會提供指定用球給各個國家隊練習,除了研究對方的戰術以外,習這顆新的球的腳感,也是各隊重要的練習項目之一,如果比對方更快適應新球種,那麼也許是一種實力的展現。

▲2018年的電視之星18與克羅埃西亞隊長莫德里奇。(圖/路透社)

【喜歡胖丁呷麵的文章嗎?歡迎來訂閱!】

▼▼▼▼快幫胖丁按個讚▼▼▼▼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FIFA指定用球

business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