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焦的#MeTOO運動:這不是一場女vs.男的戰爭

文/老派假文青
關於#MeTOO的「矯枉過正」,並非批判整體運動。
以下文章乃個人觀點,筆者爬梳相關議題與選修性別關係課程,對於此運動一面倒的風氣感到驚訝,故提出反面見解,希望能給讀者一些未有過的想法,不論認同與否願能理性思辯,勿進行人身攻擊,尊重多元意見。

最近MeTOO運動席捲全球,不論是正面或是反面的意見,檯面上聽到的幾乎都是女性聲音,似乎都沒有男性站出來。只有一邊性別的討論,是否算是個平衡的風潮?

先回顧一下MeTOO運動的起源,來自於好萊塢的性醜聞,2017年底資深製作人哈維•溫斯坦被爆多年來性騷擾、性侵害多位演員,他的名字幾乎就是票房保證,在這種權力之下間接侵犯了多位女星。

接著,美國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發布一則twitter貼文寫道:如果所有被性騷擾或侵犯過的女性,都能標註#MeToo,或許人們會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訊息迅速傳遍各地,許多人以#MeToo呼應此文,多位具代表性的男性領袖被指出在性方面有所侵犯。延燒至2018年,#MeToo運動進展成#TimesUp,多位女星鼓勵姐姐妹妹站出來,一同防治職場性騷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赫芬頓郵報》的記者克萊爾•法倫提出了不同的聲音:

 「#MeToo是一場偽女權運動,點亮了虛幻的希望,種下了分歧的種子。」

社會上充斥著#MeTOO運動的文章,幾乎都是站在女性角度構思,如果提出反面意見,容易被女權主義者質疑批評,這似乎演變成是場「女權至上」的性別宰制運動,有矯枉過正的嫌疑,女生們究竟要爭取的是平衡,又或是更多的權力?

法國影后凱薩琳丹尼芙也在刊登於《世界報》的公開信中表示批評,指出#METOO運動將導致兩個結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社會瀰漫以糾正為導向的「清教徒主義」

二、女性再度重回「無力抵抗的受害者位置」

接著,有些#MeToobacklash的反面聲音開始出現,「法式女性主義」不能接受自己被當作「弱勢」,點出為何要選擇站在受害者位置的疑惑,認為這種「女性需要被保護」的維多利亞時代思想、是許多宗教原旨教義主義者所讚賞的,反而可能會造成性開放程度的倒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筆者疑惑:究竟#MeToo運動是「男與女」的戰爭,還是「弱勢與權力」的革命呢?

一、為什麼沒有男生跳出來說話? 

許多人說因為男生們心虛所以默認。但是,真的都沒有男生被侵犯過嗎?以台灣的勵馨基金會數據來看,男性受害人從86年的19人,增加到105年的1159人,舉報的性侵案件逐漸增加。我們來看看以前的一篇文《男生不會被性侵,就算失身也很爽?本文將為男性受害者發聲》裏頭可以作為佐證,除此之外許多男生礙於面子,就算被性侵也不敢標註#MeToo,或是表示自己曾經歷此事。

當被性侵犯的男生沒有表達意見,主要的意見來源就是女性,潛移默化下#MeTOO運動被當作一場男對女的戰爭。

二、女生為何處於被害者位置?

除了先天的生理構造外,社會保守風氣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推手,多數的女生不敢開口聊「性」,因為這不是眾人期待的好女孩形象,父母師長的耳提面命,叮嚀女生保護自己,卻間接導致女生對於性知識的匱乏;反觀男生,在學生時期便會交流黃色影片,很少人會撻伐一群討論打手槍的男生,他們會說:這是自然的生理現象,很健康。

惡性循環下,女生不如男生了解性。

我們可以從多起經驗得知,女生主要的性知識來源常是第一位伴侶,透過第一次交媾的過程來了解自己身體,探索「性」這塊神祕領域,導致強化「第一次很珍貴需要交付給值得的人」的念頭,所以對於破處的男子有種依賴情感;而這個男方指導女方的過程,也讓男生處在主宰的角色。

若是在性行為的進行過程中或是完事後,其中一方心理有「非自願」的感受,會讓他覺得自己處於「被害者」的角度。

►延伸閱讀:《東非女生買不起衛生棉》,她們也沒有性知識,長大後由男友購買,以及教導一切性觀念,長期以來導致女權低落。從這個案件放大來看社會與世界,可佐證上文。


或許#MeTOO運動有些演變成是女方在受害者角度「圍爐取暖」,但如此檢討的行為卻也造成真正受害者的二度傷害。在長期隱瞞傷痛的處境下,能夠聽到她人的「我也是」無疑是股力量。

筆者認為#METOO 運動的初衷相當感動:鼓勵「我」說出來。

此篇探討#MeTOO的「矯枉過正」,而非批判整體運動,那些受傷的人們,能夠勇敢說出過往,需要莫大的勇氣。肯定這些勇氣的同時,希望焦點不會被模糊或轉移,性暴力需要被遏止,人身自由需要被捍衛,這是整個世紀共同的課題,無關乎性別、種族、年齡,這不是女權運動,是#MeTOO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