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怎知路上有塞車?不是查交通部…而是你手機通風報信

文/胖丁呷麵

「幫我導航,中和中正路!」

當你想找一條路以最快速度到達時,許多人往往拿出手機叫GOOGLE直接幫你查。看著各路線方案的紅色黃色路段,你可以對於路段的壅塞程度一目了然,GOOGLE真是貼心,還幫我們查好路況了呢!

這些資料是怎麼來的?許多人認為是Google跟政府與交通警報系統合作,才能掌握到如此即時的資訊,但是事實上這些資料是這些看著Google Map的人所提供的。甚麼,手機偷偷傳了資料給Google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起來很玄,但實際上手機裡的感應器(加速度、方向)就能監測出使用者的時速與移動方向,因此透過大數據方式傳送到雲端後,系統就能夠分析出路況。簡單來說,速度慢的區域就會判定為塞車。

相較於早期的地圖APP往往是透過政府或交通機構單位,在馬路上設置的雷射、紅外線感應器等等儀器,偵測到的車輛數量與速度,然後在無線上傳到伺服器上,業者可以透過網頁API抓取需要的訊息,但這種缺點非常明顯:只有在高速公路跟事故嚴重路段才會架設儀器。

▼事故率多的地方,才會加設測速器

2009年初,Google地圖就把地圖APP加入了回傳功能,從此之後,導航那些冷門的路段也能知道有沒有塞車,人們就能開始避開雍塞的路段,充分發揮交通資源。隨著近幾年的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更把這項功能推廣到了極限,數據的大幅增加,讓地圖APP的交通更可靠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人騎車也可以用手機導航了

隨著2013年收購了Waze,人為因素也加入了交通計算之中,駕駛者透過Waze APP紀錄交通事故、故障汽車、甚至是開的超慢的三寶車或是愛超速的8+9車輛,這些都會讓Google地圖重新計算地圖的所需時間。

總而言之,如今方便的社會並不是靠偉大的政府片面提供資訊,而是全民努力的成果。但在大數據時代也因為太過方便,如今人們實在太過依賴於導航系統,單純的相信機器的回報,而忘了開車的其實還是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導航只是輔助而已啦!)

▼▼▼▼快來幫胖丁按個讚▼▼▼▼

(VIA:Howstuff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