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身上有哪些動物的影子?像貓像狗也像人

作 者:細川博昭

【與狗或貓的比較】

當你接觸過鸚鵡,會發現除了具備鳥類特性,也有某些習性與狗或貓相似。這就是鳥類心理與狗或貓相似的證據。


Photo credit: llee_wu via Foter.com / CC BY-ND

【狗與鸚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狗以及包含鸚鵡在內的鳥類皆為群居動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者的群居生活特質之差異,之前已說明過,群體同伴之間的距離感,鳥類明顯比狗疏遠。不過,這也是鳥類為了在群體生存所必備的社會習性。

鳥類透過叫聲或行為來解讀對方意圖或情感,透過啼叫聲告訴同伴有無危險敵人或食物存在。如果是同種或近似品種,有所謂的「警戒叫聲」存在,就算沒有交談,透過叫聲也能察覺危險。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狗能追隨人類視線,牠能從人類在看什麼東西,察覺到人類的意圖;烏鴉或鸚鵡鳥類,也擁有相似的能力。不過,兩者之間還是有差異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狗會因順應人類希望而感到滿足幸福,牠通常會透過視線讀取人類心思,搶先把事做好。可是,鸚鵡就算透過人類視線或表情、行為察覺到人類意志,也未必會乖乖聽話行動。鸚鵡會以自己的心情或想法為優先,有時候還會故意跟人類唱反調。


Photo credit: ferran pestaña via Foter.com / CC BY-SA

【貓與鸚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基本上貓是獨居生活者,本來就不是群體生物,堅持唯我獨尊。可是,因為跟人類一起生活久了,加上其心理還殘留著仔貓元素,就算長大為成貓,還是會把人類當成雙親撒嬌,並透過這樣的關係學習與人類建立良好關係。

對這樣的貓咪而言,牠與主人的關係為一對一。就算對其他人(人類也好、貓也好或其他動物)也是一對一的關係,在牠的認知裡,就是對方與自己的單一關係。

家裡養的鸚鵡與他人的對待關係,情況與貓相當類似。

鳥類是群體生活者,同時也是個人主義者,其生活型態就像都市人,當牠與主人等的人類接觸時,是以一對一的方式交往,群體意識相當薄弱。


Photo credit: Daniel Bernal via Foter.com / CC BY-SA

【人類與鳥類的相似之處】

家中有養鸚鵡或文鳥等鳥類的人,可能心中會有這樣的疑問:「鳥類和人類的體型大小差異這麼大,身體構造也不相同,為何如此瞭解彼此呢?」

雖然人類沒有翅膀,事實上哺乳動物當中與「鳥類最接近」的正是我們人類。

包含人類在內的靈長類正是「所有哺乳動物中,與鳥類最相似的進化動物群」。人類祖先跟鳥類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下──適應樹上生活,然後現在的人類誕生了。人類是利用聲音交談,這樣的溝通方式跟鳥類一樣。因此,人類與鳥類才會如此瞭解彼此,很有共鳴感。

▼托哥巨嘴鳥跟主人撒嬌

【相似的三大重點】

人類與鳥類的相似處,大致有可區分為以下三項。

●彼此擁有相同的聲音世界與色彩世界
●原本都屬於樹居生活者
●透過聲音與肢體語言溝通

人類祖先原始猴是非常脆弱的生物,無法安心地在地上生活,所以逃到樹上,因為其他哺乳類動物都是在夜間行動,為了不與之衝突,演化成日行性動物。

包含人類在內的猴子同類,眼睛是長在臉的正面,雙眼可視範圍廣,其實這是為了在從這根樹枝跳到另一根樹枝不會跌落摔死,進化而來的。為了避免從樹上滑落,加強「防滑」效果,便有了指紋或掌紋。鳥的腳底也有掌紋,當然也是為了防止從樹上滑落而發展進化的生理特徵。

我們現在能別於其他哺乳類,可以辨別顏色,因為我們跟鳥類一樣已經習慣日間生活,以視覺取代衰退的嗅覺,辨別「可以吃的食物.不能吃的食物」。鳥類也是透過其色彩繽紛的視覺來辨別熟透的果實或有毒的果實。

人類和鳥類都使用相同溝通方法,透過聲音傳達情報,再利用肢體語言補充、強調無法透過聲音表達的感情或意志。

●本文節錄自《最想知道的鸚鵡心理學》,由晨星出版集團寵物館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