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導體業輝煌年代! 「一場豆漿店7人早餐會」奠定基礎

▲一場7人的豆漿店早餐會,奠定台灣半導體業基礎。(圖/取自Pixabay)

記者吳珍儀/綜合報導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業的地位極具關鍵,據TrendForce研究報告指出,2021年台灣半導體製造在全球市占率達64%,另本年台灣在全球先進製程產能的市占率更是預計達78%;美國商務部長Gina Raimondo更指出,光是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以下簡稱台積電),就囊括近90%來自於美國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與谷歌(Google)等科技巨擘的晶片製造。央行臉書揭密,台灣如此令國人驕傲的半導體業發展,竟源自於1974年2月7日,一場在豆漿店的不起眼早餐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974年2月7日早上,行政院秘書長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院長王兆振、方賢齊局長、交通部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與潘文淵先生等7人,於台北市南陽街40號小欣欣豆漿店的早餐會,達成開發積體電路技術的共識,為今日台灣半導體大業奠定基礎。

其中,當時擔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普林斯頓實驗室總監的潘文淵先生,草擬發展積體電路計畫書;之後,他獲聘為經濟部顧問,即自RCA提早退休,秉持「不作官、不受薪」等原則,領導旅美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並成功說服RCA以350萬美元較低價,將技術移轉予工研院;與此同時,工研院增設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廣召年輕工程師赴美受訓,培育出台灣半導體業的精英人才,之後半導體業亦順利跨入民營商用化的發展階段。潘顧問在台灣積體電路發展歷程中功不可沒,於1995年初逝世,獲李登輝總統贈褒揚令。

1980年代,工研院擬發展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行政院院長孫運璿、行政院政委李國鼎與工研院董事長徐賢修等人的邀請下,於1985年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之後於1987年創立台積電,首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台積電很快發展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晶圓代工廠,並大幅改變產業生態,逐步走向垂直分工模式。1990年代開始,台灣半導體產業鏈逐漸完備,在各領域的代表性公司,攜手締造出傲人的產值。

引領半導體業發展的工研院,幕後重要推手就是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1973年,孫部長推動將當時經濟部轄下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成工研院;孫部長當時的決定,奠定嗣後台灣科技研發基礎,孫部長也有了「工研院之父」的頭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