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分析五倍券效益:對服務業助益不大 兩產業受惠 

▲「從三倍看五倍券效益」研討會。(圖/記者陳依旻攝)

記者陳依旻/台北報導

五倍券能否救台灣經濟?台灣金融研訓院、台灣經濟學會、台灣公共議題研究協會、公共經濟研究中心與台灣研究中心今(24)日舉辦「從三倍看五倍券效益」研討會,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並對五倍券效益提出不同的看法,台大經濟系副教授蔡宜展指出,有1原因恐讓民眾降低外出消費意願,進而將五倍券用在網路購物或電商平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會者有台灣經濟學會理事長王泓仁、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中經院院長張傳章、商研院董事長許添財、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副院長連賢明、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吳明蕙、台大經濟系副教授蔡宜展等。

蔡宜展探究消費降低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消費者擔心感染的因素,也有可能是因為所得跟財富的降低所造成。

如果是前者,政府發放五倍劵對鼓勵民眾出門消費的意願可能仍然很低,民眾可能會將五倍劵用於網路購物或電商平台,這對因這波疫情受災慘重,例如需要與人接觸的服務業,就沒有太大的助益。如果是後者,民眾純粹是因為所得下降,則政府對民眾所得的挹注,會鼓勵民眾出門消費,對受災情影響慘重須與人接觸的相關產業可能會有較大的幫助。

他表示,「不論是發放現金或直接匯款到民眾帳戶,雖然發放成本相較印製紙本票劵來得低,但其因沒有使用期限的規定,很可能只是讓民眾將他們本來就要花的錢省下來而已,額外刺激消費的效果可能不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反之,雖然印製紙本票劵需要支付額外的印刷成本及包裝成本,但許多商家或者是政府可能會加碼推出與紙本票劵相關的優惠活動,可刺激消費者的買氣。

因應五倍劵有使用期限的規定,廠商加碼推出的促銷活動,往往會會比五倍劵使用的期限來得短,消費者為了獲得相關優惠,勢必要在短時間內將五倍劵使用完畢,在短期可能會進一步刺激民眾消費的行為。

許添財指出,今年5月疫情再起,在3級警戒下,唯製造出口、運輸物流、金融服務與新興數位經濟範疇之電商零售、無接觸或低接觸之平台交易服務與居家工作生活之宅經濟與遠距服務乘勢而起,總體經濟持續復甦,不同的部門、產業、業態與商業模式產生興衰差異,形成史上少有的「不均衡復甦」。

從商業服務業市場結構與實務運作的觀點來看,許添財認為,發放消費券,替代消費效果無疑是最可議的爭點。反對者當然承認消費支出對總體經濟成長必有「乘數效果」,雖然認為發消費券或現金,都有提高國民所得的效果,唯現金的使用方便性高,發放成本低,且高所得者平時並不缺錢用,邊際消費傾向極低,政府不管是發給現金或消費券,其替代性消費極高,只是讓他們本來就要花的錢省下來而已,想從其身上產生額外的國民所得幾乎不可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添財建議,政府應該針對不同業者可依據相關的消費動機理論分類,進行受眾(targeted audience)攻略,運用現代商業科技搭配五倍券的發行,採「精準行銷」作為,吸引不同所得水準與消費動機者來購買。尤其,更可利用社群平台互動,廣召各方潛在消費者來店或線上交易。

此外,政府應該在電商平台開闢專區提供各方各種小平台或地方政府輔導小型商家共享;如此,可彌補消費券數位綁定只圖利大型電商平台之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