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即將消失的金紙業?

 

▲華人燒紙錢應有幾千年的歷史,更是清明掃墓不可或缺的重要習俗。(圖/ETtoday資料照)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今年清明掃墓,鄉公所公告不再燒紙錢。公告一出,我見大家還是依序把紙錢全部集中處理,也沒人在意這些紙錢究竟是如何處理?能否處理到先人手上?依我之見,不燒紙錢,看來也會成為習慣。習慣會成自然,對於燒紙錢這項習俗的實質意義,根本不必挑戰。下一個即將消失的產業,想必就是傳統金紙業!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大陸,部分地方政府早已明令禁燒紙錢,正因為燒紙錢這項「白色浪費」 便高達一百多億人民幣,若在臺灣,燒金紙的傳統習俗,每年至少燒掉新臺幣一百三十億元之多。錢(資源)就這樣燒掉,難道不為之可惜?然信仰之俗成有其歷史過程,在臺灣討論多年的禁香與禁燒紙錢,雖然部分宗教界人士反對,但這幾年,還不是約定俗成,民眾也習慣了,不是嗎?

一首古詩這樣形容:「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一絲穿絡掛荒墳,梨花風起悲寒雲,寒雲滿天風刮地,片片紙錢吹忽至。紙錢雖多人不拾,寒難易衣飢換食。勸君莫把紙錢嗔,不比鑄銅為錢能殺人。朝為達官暮入獄,只為銅山一片綠。」這裡提到「人不能用鬼行樂」與「紙錢雖多人不拾」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爾後禁燒紙錢,想必也不會有「片片紙錢吹忽至」的景觀了。

華人燒紙錢應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周禮》、《前漢書.張湯傳》、以及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及唐代的《冥報記》皆有相關的記載,紙錢不僅僅承載起源於陪葬物的概念以及祭禮中祭獻的儀式,燒紙錢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祭品」,視同一般祭品的定義處理掉了。但最近,傳統風俗信仰慢慢的與現代流行趨勢結合,產生很多的「變種」,金銀紙錢過於傳統,人間的物資通通可以燒過去,連帶的也把紙錢面額搞大了,陽間的「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換個方式也讓冥間也同樣「量化寬鬆」。紙錢要有面額,面額要夠大才能讓祖先有面子,但想想,「量化寬鬆」之後,不也讓冥間產生惡性通貨膨脹的「陽謀」嗎?所以,大陸禁燒紙錢,看起來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緊縮」?

再換個方式想,如果不燒紙錢,用另一種科技的電子支付方式「轉帳」過去(神界與冥府),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心意」?也就避免了所謂的白色浪費與污染,豈不兩全其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陸冥轉寶提供天堂銀行匯款服務,堪稱電子支付的另種應用。(圖/鍾文榮提供)

清明節前看到大陸一則新聞,位於中國江蘇南京的公墓「雨花台功德園」日前向逝者家屬推出「天堂銀行」,使用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便可輸入逝者姓名、轉帳虛擬金和寄語等信息,雖然目前這過程中沒有花費任何費用,便直接替代了燒紙錢。這讓我想起前陣子臺灣也有民眾也不燒紙錢,直接把錢儲值在祖先牌位前,時間一到,就把這筆錢捐出去救助。如果,臺灣的電子支付業者能夠支援這種掃碼支付,代替焚燒紙錢,不也是電子支付的另一種進步應用?那麼,兩岸三地的傳統金紙業,還真的是即將消失的產業!

熱門推薦》
►自助天助,財神爺保佑你發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