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攝護腺藥可「經皮吸收」 懷男胎碰到破損藥品恐GG

▲攝護腺位置。(圖/ETtdoay資料照)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攝護腺肥大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有些甚至在40歲後就會出現排尿困難、尿不乾淨等症狀,若未妥善治療,恐出現尿滯留、尿液回流等症狀,嚴重恐引發膀胱炎、尿毒症,目前已有3類藥物可治療,但食藥署提醒,有一類藥物所含成份可經皮膚吸收,為避免影響男性胎兒,孕婦應避免接觸到已破損或壓碎的藥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藥署在《食藥好文網》提到,良性攝護腺肥大主要分為阻塞性與刺激性2種,前者症狀為排尿困難、尿不乾淨、排尿後滴滴答答、需要用力擠壓才尿得出來;後者症狀為急尿、頻尿、夜尿等,可透過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抗乙醯膽鹼藥物與男性荷爾蒙抑制劑改善。

食藥署表示,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主要作用為放鬆膀胱頸部和攝護腺環繞尿道部位的肌肉張力,改善排尿困難問題,使排尿量增加,為避免姿勢性低血壓、頭暈等副作用造成白天不適,一般多在睡前服用,其中含doxazosin或terazosin成分的藥品也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對已服用降血壓藥物者,一定要告訴泌尿科或心臟科醫師,以便評估並調整用藥。

▲攝護腺肥大會造成血尿不順、尿流量變慢。(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抗乙醯膽鹼藥物主要作用為鬆弛膀胱平滑肌,以減輕急尿、頻尿問題,這類藥品主成分包括tolterodine或oxybutynin等,服用該類藥品可能產生口乾、眼乾、頭痛、便祕、視力模糊等副作用。男性荷爾蒙抑制劑可抑制睪固酮分化,縮小攝護腺體積,改善尿液滯留問題,部分患者服藥後會影響性慾、性功能,雖停藥後會恢復正常,但也可能造成攝護腺再度肥大。

不過,食藥署提醒,男性荷爾蒙抑制劑所含成份可經皮膚吸收,為避免影響男性胎兒,建議不要放在孕婦可接觸到的地方。上述攝護腺藥物服務後,雖可能產生不良反應,但因治療效益仍大於風險,建議民眾在用藥期間切勿任意停藥,若服藥後出現不適症狀,也要盡快回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