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頭工業」在台灣?卓永財:誰叫大學奉行論文主義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27日指出,「教育是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但國內的大學體系出了問題,以至於國家競爭力下滑、國內許多產業都成為「無頭工業」。他建議台灣教育應該朝向縮短學用差距前進,同時提倡研發和創新,藉此為國家創造更大的利益。

▲卓永財認為國內大學應該轉為研發中心,藉此縮短產學差距。(圖/實習記者蕭韻喬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產業長久以來以代工為主,許多核心技術都得仰賴他國,加上大陸不斷壯大,逐漸形成不對稱的競爭。卓永財今日於總統府參加「102年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典禮」時表示,台灣疏於研發創新的核心問題,而德國、瑞士的產學連結值得思考與學習。在他看來,國內盛行的文憑主義+SCI論文主義削弱了大學的研發能力,間接導致產業轉型困難,企業紛紛成為「無頭工業」。

何謂「無頭工業」?卓永財列舉以下幾個例子,並強調大學研究應以追求新科技、技術的突破為主軸,否則難以擺脫產學背離的情況:

一、台灣的精密機械工業產值世界第五,外銷世界第三,也是國內直接、間接雇用最多員工的產業,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做研發,但是控制器、伺服馬達、驅動器、特殊軸承仍須仰賴日本。

二、台灣是自行車製造大國,品級已進世界前沿,為什麼最重要的變速器卻得依賴日本?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關節式多軸機器人的核心元件Harmonic Drive(高減速比減速機),政府二十多年來投入不少科專經費,依然無所獲並由日本獨霸。

四、積層製造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 (一般認知的3D列印)對未來製造業、文創產業會有很大的影響,但台灣目前看來機會很小。

台灣大學林立、學生專業素養不足、缺乏實務經驗的局面略有所聞,若要加以改革,卓永財提供以下幾點建議,藉此縮短學用差距:一、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但需具備產學合作的思維;二、設計課程時應考慮立地條件、社會與產業的狀況;三、課程應具備思考訓練,鼓勵學生考取證照、培養英文和個案討論的能力;四、大學應成為解決台灣產業中長期問題的支柱;五、12年國教將展開,必須增加技職再造預算。

「未來不是由前瞻來創造,而是透過實質的行動。」卓永財最後援引的這句名言,值得所有人參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