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漁經濟/中國生蠔之鄉在欽州 15萬畝「海上牧場」大升級

▲▼  廣西,欽城,生蠔,大蠔,牡蠣。(圖/記者蔡儀潔攝)

▲剛剛撈起的生蠔串。(圖/記者蔡儀潔攝)

記者蔡儀潔/欽州報導

在海洋漁業發達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擁有號稱「中國生蠔之鄉」的嶺南古城欽州,總養殖面積超過15萬畝,是名副其實的「海上牧場」。實際上,廣西致力發展海洋經濟,包括升級發展向海傳統產業,欽州科技特派員鐘方傑向《東森新媒體ETtoday》介紹,生蠔養殖已經「升級」,譬如採用新型浮筏養殖模式抗颱風等,整個產業鏈帶動逾10萬人就業。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欽州飽滿的生蠔。(圖/記者蔡儀潔攝)

為何欽州盛產生蠔?

鐘方傑表示,生蠔的主要食物是海裡的浮游生物,且數量要足夠,「不然就像把人丟到沙漠裡面,沒吃的怎麼長大?」;如若水質差,海水里的浮游生物品種及數量就會發生變化,因此生蠔養殖對水質的要求極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欽州「母親河」欽江入海口附近海水咸度較低,當地還有相連數萬畝的紅樹林,水質清新無污染,因此非常適合生蠔養殖。

數據顯示,目前欽州已形成生蠔養殖面積超15萬畝,品牌總產值達49.9億元,成為大陸生蠔的主產區及苗種供應地,年產蠔苗達1.3億串,供應廣東、海南、福建等大陸各省市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鐘方傑。(圖/記者蔡儀潔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化養蠔

廣西壯族自治區今年5月印發《廣西大力發展向海經濟建設海洋強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一點就是「升級發展向海傳統產業」,重點發展新型貝類浮筏養殖和重力式深水網箱養殖。

「颱風對生蠔養殖影響最大」,鐘方傑指出,如今養蠔採用新型浮筏養殖模式,新型材料抗風浪浮筏能增強抵御颱風能力,投產後將比傳統養殖產量提高3倍以上。

另外,早期養蠔是等著蠔苗爬上石頭自然生長,但效率低。近年欽州市生蠔人工育苗技術有了突破,從水泥柱插柱採苗發展成水泥片採苗,插養改為「吊養」,產量每畝提升10%到15%。現階段,欽州全市建成規模化大蠔苗種繁育場3家,年產人工繁育大蠔苗種1000萬串。

▲欽州市生蠔人工育苗技術從水泥柱插柱採苗發展成水泥片採苗,插養改為「吊養」。(圖/記者蔡儀潔攝)

「生蠔」拉動欽州水產業

除蠔苗供應大陸沿海省份和東南亞國家外,欽州希望延長產業鏈,目前步形成了「苗種培育一養成育肥一成品銷售」的產業化經營體系,譬如將鮮蠔經冷鏈運輸直銷其他城市;加工生產的原汁蠔油、蠔豉系列產品暢銷粵、港、澳大灣區等,

鐘方傑指出,「蠔」產業還拉動了水泥、竹木、化工、物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帶動就業近10萬人;在漁民收入部分,每個蠔排能創造50萬元人民幣的收入,且投入成本較低,拉動了當地民眾的收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