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518國際博物館日 中研院推35個科普展覽今起上線

▲▼中研院與博物館學會攜手,將重磅研究成果化為線上科普展,圖為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推出「追蹤快速電波爆的BURSTT計畫」展,聚焦呈現快速電波爆的天文追蹤之旅。(圖/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與博物館學會攜手,將重磅研究成果化為線上科普展,圖為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推出「追蹤快速電波爆的BURSTT計畫」展,聚焦呈現快速電波爆的天文追蹤之旅。(圖/中研院提供)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明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為響應國際博物館日,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4度攜手,將重磅研究成果化為線上科普展,以「知綻識放」為主題,匯集國內30家研究機構、博物館、美術館等,推出35個線上展覽,首度運用開放街圖、維基百科與維基數據等開放資料,打造「ALL at Once」探索地圖,視覺化呈現逾300家「開放博物館」內容來源機構的全球據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疫後的實體世界逐步恢復常態,但是博物館的數位轉型勢將持續深化,這次中研院院內各學科特別製作科普線上展,展現各領域知識百花盛開的豐富樣貌,更首度運用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維基百科與維基數據(Wikidata)等開放資料,打造「ALL at Once」探索地圖,視覺化呈現逾300家「開放博物館」內容來源機構的全球據點。

中研院表示,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長期以植物親緣地理學的方法追溯南島語族的遷徙歷史,提供南島語族遷徙路徑有力證據,這次重磅推出「百年來我們一直認錯的『麵包樹』」展,藉由學名沿革、親緣基因體關係重建等,揭開台灣常見的「麵包樹」學名應為Artocarpus treculianus,與世界上其他地區廣泛栽植的「breadfruit」(太平洋麵包樹,Artocarpus altilis)屬不同物種,並嘗試解答台灣「麵包樹」與雅美人起源的諸多揣測,為探究蘭嶼雅美人祖源與南島語族的擴張議題,提供不同於歷史語言學與考古學的證據。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揭開台灣「麵包樹」學名應為Artocarpus treculianus,與世界上其他地區廣泛栽植的「breadfruit」(太平洋麵包樹,Artocarpus altilis)屬不同物種。(圖/中研院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規劃策展,聚焦呈現由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彭威禮領軍的「台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計畫,透過設計具有大視野和超長基線定位能力的新型望遠鏡,追蹤銀河系附近的快速電波爆及其宿主(星系),期能回答「是否所有快速電波爆都會重複?」此科學謎題。

除了學術科普展與收存展示合作單位的藏品,中研院指出,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亦持續蒐羅國內外館所的開放資料,目前全球內容來源機構已逾300家,遍布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平台內可供近用的跨地域數位藏品達24萬件。

中研院表示,繼去年首推藏品數位漫遊示範體驗,讓民眾無縫探索全球73家機構與個人精選典藏,今年進一步打造「ALL at Once」探索地圖,首度運用OpenStreetMap、維基百科與Wikidata等,視覺化呈現前述300多家典藏機構的全球分布據點,一窺其在「開放博物館」的所有數位內容。同時,民眾可透過這個地圖,概覽全台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