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端減碳」落實2050淨零碳排!中研院:從地熱等五領域著手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圖/記者許敏溶攝)

▲中研院今天公布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呼籲先從發電端減碳做起。(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邁向2050淨零碳排政府目標,中央研究院今(30日)發布「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以科技研發角度提供建議,首先從發電端減碳,儘速推動「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高效太陽光電系統及生質碳匯」等5項科技,並以新科技推動為核心,搭配社會、經濟,及治理面向措施,藉由淨零科技成功落實2050淨零碳排目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統蔡英文多次公開宣示,邁向2050淨零排碳轉型是台灣重要目標,也提及要達成目標,必須在不同領域落實綠色轉型,中研院為了提供政府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研發路徑建議,今天在院長廖俊智主持下,公布「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

廖俊智指出,中研院會選定國家社會重要議題,邀請院士、專家學者共同研議,這次中研院選定議題為全球關注的2050淨零碳排,經過二年研議,完成400頁的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主要從科技研發角度,進行綜合客觀研析,提出各種方案和配套措施讓政府與各界參考。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也是特聘研究員陳于高表示,淨零科技研發要可量在台灣的減碳效益,台灣目前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九成來自能源部門,其中又以發電排放為大宗,超過48%以上,所以從發電端減碳,最終「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為我國淨零策略的重中之重。

而在該建議書當中,針對零碳電力的科技研發選項,以客觀的角度分析技術優勢,及既存限制與未來挑戰,可能作為分成「儘速推動、擴大推動、持續推動與密切追蹤」等四個層次,在儘速推動部分,則包含「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高效太陽光電系統、生質碳匯」等五個科技領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議書也指出,台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大量地熱屬於自產永續能源,可自產、再生、可提供大量基載電力,建議我國應強化探勘並積極開發「深層地熱」;另去碳燃氫技術將甲烷裂解為氫及固態碳,所產之氫可直接用於發電,成為低碳(甚至零碳)基載電力,產生固態碳能作為工業原料、建材或備用能源,成為低碳甚至零碳電力的新選項,但技術原料天然氣尚非綠色能源且仰賴進口,技術上也必須再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