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防疫20條「賦碼管理」成主流 張伯禮:群體免疫致無症狀者多

▲大陸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圖/CFP)

▲大陸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圖/CFP)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全國聯防聯控機制11日公布優化新冠疫情防控20條措施,放寬密接者和部份風險地區判定條件等,不過,大陸近期疫情攀升迅速,連續4日本土新增感染者破萬,地方如何落實新政成為民眾熱議焦點。對此,大陸中工院院士張伯禮解讀,防控方案的調整始終與疫情形勢有關,具體可從4個方面判斷,包括病毒變異、免疫屏障、防控能力和治療方案。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石家莊民眾搶購蓮花清瘟等解熱、鎮痛成藥。(圖/CFP)

《科技日報》報導,張伯禮認為,當前的臨床實踐表明,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代表其致病力減弱,「不過,新冠病毒傳播隱匿、潛伏期縮短,前者由於其不造成明顯症狀難以察覺,而後者意味著感染者從被感染到傳染人的時間進一步縮短,這兩方面變化共同造成病毒的傳播力增強。」

張伯禮表示,連日來的感染者數據顯示,當前確診感染者中大部分為無症狀感染者,「這一感染情況是新冠病毒在我國群體免疫屏障基本形成(全人群疫苗全程接種率超90%,60歲以上基礎免疫全程接種率超85%)的前提下,受到免疫壓力選擇作用的結果,這樣的進化對於新冠病毒某一特定分支保持『優勢』是有利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石家莊恢復部分免費核酸檢測點。(圖/CFP)

分析優化防控20條內容可以發現,「賦碼管理」一詞共出現6次,成為新政策中最重要的防疫手段之一。張伯禮提到,利用大數據技術,在減少集中隔離對象人數、縮短隔離時間的同時,還能保證隔離的有效性和規範性,「通過大數據的賦碼管理是科學精準防控的具體體現。」

張伯禮指出,將高風險區外溢人員「7天集中隔離」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將風險區由「高、中、低」三類調整為「高、低」兩類,最大限度減少管控人員;高風險區一般以居住單元、樓棟為單位划定,不得隨意擴大等措施,都是防控進一步科學優化的體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伯禮強調,「應該認識到疫情的複雜性和反覆性,充分認識優化調整防控措施不是放鬆防控,更不是放開、躺平,只有進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才能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間尋求最適合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