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9月時接受媒體訪問時表明,「如果事實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攻擊,美軍會防衛台灣」,外界認為美方從過去「戰略模糊」,逐漸轉為清晰。對此,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柏州分析,拜登政府希望透過同盟力量、軍事戰略、重申軍援台灣、經濟與科技牽制等綜合手段,拉高中共領導人發動戰爭的代價,以加強對中國的嚇阻,但美國若無法確保軍事關鍵能力優勢,那「戰略模糊」將不具任何效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拜登在9月中旬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News)節目專訪時表示,「如果事實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攻擊,美軍會防衛台灣」;雖然白宮、國務院官員依慣例澄清對台政策不變,但外界仍認為,美方過去「戰略模糊」逐漸轉為清晰。
對此,林柏州表示,過去外界以「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來詮釋美國是否派兵援助台灣,特別是雙重嚇阻(dual deterrence),即不會對台無條件出兵協防,以嚇阻台灣冒進;而對中也不明確表示美國是否出兵,使其按兵不動,進而維持台海現狀,他認為,此項做法的效果正引發討論。
林柏州分析,美國總統一再闡釋將以軍事手段捍衛台灣,原因有三:第一,撤軍阿富汗、不派兵援助烏克蘭、中國散布「疑美論」等均衝擊美國信譽(credibility),美國必須清楚闡明將確保台海和平;第二,中國不斷提升對台經濟與軍事脅迫,被美國視為推翻先前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承諾;第三,中國逐漸認為其「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可阻絕美國及外力涉入台海,這導致戰爭風險的升高。
林柏州進一步指出,俄羅斯藉烏克蘭欲加入北約發動戰爭、中國藉口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加大對台軍演等經驗,所謂小國挑釁大國,或小國是否越過紅線,其詮釋權屬於發動戰爭的大國,隨著大國意圖與能力的擴張,紅線可能向外擴大,小國任何動作都可能成為大國發動戰爭的藉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柏州分析,過去數十年來,美國擁有可嚇阻中國發動侵台戰爭的軍事優勢,連帶使「戰略模糊」受用。他說,拜登在1979年曾投票支持《台灣關係法》、也曾在2001年時任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表達竭盡所能(whatever it takes)協助台灣自我防衛時,親自撰文抨擊不應改變「戰略模糊」政策。
他認為,從當前情勢來看,中國是採取「切香腸」(salami tactics)手段、灰色地帶活動,正逐漸侵蝕美國維持區域秩序的威信。
因此,林柏州表示,美國雖然把台灣視為印太戰略的重要夥伴,但中國逐步將軍事手段化為可能,美國則必須有明確地嚇阻作為。他說,美國是否具備嚇阻中國侵略台灣的軍事能力是關鍵,若中國確信其能力優於美國,則兩岸爆發戰爭的風險將升高。
所以,林柏州認為,這也是美國政府必須調整國安戰略、加大軍事部署及印太戰略的主要原因,「拜登政府希望透過同盟力量、軍事戰略、重申軍援台灣、經濟與科技牽制等綜合手段,拉高中共領導人發動戰爭的代價,以加強對中國的嚇阻,但美國若無法確保軍事關鍵能力優勢,那『戰略模糊』將不具任何效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