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列「第2類」致死率10%!一次搞懂5大類法定傳染病 最危險是它

▲▼猴痘。(圖/路透)

▲疾管署將猴痘列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圖/路透)

記者李佳蓉、張乃文/整理報導

疾管署23日已將猴痘列為國內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致死率10%;新冠肺炎未來也有望降級為第四類,比照流感監測重症個案,但仍待訂定配套措施。以目前公告法傳疾病看來,伊波拉病毒致死率平均50%、狂犬病一旦發病致死率100%,而台灣常見傳染病致死率最高為恙蟲病60%。究竟目前五類傳染病如何分類,其傳染途徑、特性為何?《東森新媒體ETtoday》帶你一次了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解釋,法定傳染病之分類,係由中央主管機關依傳染病之致死率、發生率及傳播速度等危害風險程度高低為分類依據。原則上第一類至第三類法定傳染病之危害風險為「由高至低」,而列入第五類的新冠病毒則是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其傳染流行可能對國民健康造成影響,有建立防治對策或準備計畫必要之「新興傳染病或症候群」。

▲台灣五大類法定傳染病。(圖/截自疾管署)

第一類法定傳染病(目前疾管署網站共列出4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疾管署公告,分類於第一類法定傳染病,須於24小時通報,並至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若有死亡,則在24小時內入殮並火化。

例1/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SARS是由SARS病毒所引起的疾病,為2003年新發現的冠狀病毒。其傳播力、毒力、致病力均比一般的呼吸道病毒強,病患可能會發生肺纖維化,甚至引發呼吸衰竭而導致死亡。世界衛生組織於2003年3月15日公布「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名稱,在這之前稱「非典型肺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7月31日間,全球共發現8096例SARS可能病例,其中774例死亡,台灣共有346名確診病例,73人死亡。

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疾管署網站共列出22種)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疾管署公告,分類於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須於24小時通報,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若有死亡,則以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後深埋。

例1/猴痘: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疫情於今(2022)年擴散全球多國,在非洲以外的35國累計超過2500例,除歐美外,亞洲也出現個案。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也宣布,23日起猴痘列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疾管署表示,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西非分支猴痘病毒株,也就是英國病例的病毒株,其致死率為1%;但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

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也曾針對猴痘疫情進行說明,猴痘感染者通常於2至4週後痊癒,兒童較常出現重症。他表示,猴痘無特定療法,但天花疫苗對猴痘的防護力約85%;且18世紀後,人類也利用「牛痘」預防天花,呼籲民眾不必過於擔心。

例2/登革熱: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並且分為Ⅰ、Ⅱ、Ⅲ、Ⅳ四種血清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患者感染到某一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具有終身免疫,但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其他血清型別病毒」。

臨床上重複感染不同型登革病毒,可引起不同程度反應,症狀包括發燒、出疹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 根據疾管署網站通報,統計2022年的數據,截至6月23日,登革熱病例數為4例。

▲登革熱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症狀包括發燒或嗜睡,也可能出現重症。(圖/達志/示意圖)

例3/麻疹:根據疾管署網站介紹,麻疹為傳染力很強的病毒性疾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常見症狀有:發燒、出疹、鼻炎、結膜炎、咳嗽,以及發燒3~4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較嚴重者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

目前已有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可接種,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並獲長期免疫。通常會在出生滿12 個月或滿5歲至入國小前施打。

▲腸病毒為幼兒常見感染疾病,最好預防方法是勤洗手、注意衛生以降低感染機會。(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第三類法定傳染病(目前疾管署網站共列出20種)

疾管署公告,分類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須於一週內通報,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另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則須24小時內通報。若有死亡,則以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後深埋。

例1/腸病毒:腸病毒:為幼兒常見的感染疾病,其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在台灣已根除)、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人類為腸病毒唯一傳染來源,主要經由糞-口、水或食物汙染、飛沫、接觸水泡液體,以及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等途徑感染。感染腸病毒痊癒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因此一生中可能感染數次。

腸病毒可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為無症狀感染,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輕微。常引起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有時則引發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5歲以下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

腸病毒目前並無特效藥及疫苗,最好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即可降低感染機會。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7天內,照顧者須特別注意其病情變化,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請立即就醫。

根據疾管署網站通報,統計2022年的通報數據,截至6月23日,腸病毒病例數為0例。

▲結核病透過空氣與飛沫傳染,但不會經由食物感染。(示意圖/記者黃克翔攝)

例2/日本腦炎:感染日本腦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受損部位包括腦、脊髓及腦膜。須經由具有感染力的病媒蚊叮咬,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臺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的傳播媒介。流行季節主要在每年5至10月,病例高峰通常出現在6至7月。

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大部分無明顯症狀,約有小於1%的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日本腦炎的致死率約20%至30%,存活病例中,約30%至50%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目前預防方式為疫苗接種。

疾管署於6月20日公布國內2022年首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台南市北門區5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

例3/結核病:結核病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空氣與飛沫傳染,經由咳嗽、打噴嚏、說話、唱歌等,將包在分泌物的細菌排在空氣中,被健康的人吸入造成感染。結核病不會經由食物傳染,病人所使用的餐具也不需要另外消毒。

此外,診斷為「單純肺外結核」的病人不具傳染性,不會傳染給別人;診斷為「肺結核」的病人又可以分為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兩種。傳染性是指痰內帶有結核菌,在尚未服藥治療前會傳染給別人;非傳染性指痰內不帶結核菌,不會傳染給別人。

與醫師及衛生單位配合,規則服藥、定期回診,也可以照常工作。一般治療時間約6個月,但有時候醫師會依據病人的病情延長治療時間,以確保治療成功。

▲水痘全球都有病例,感染者主要是兒童。(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目前疾管署網站共列出17種)

疾管署公告,分類於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通報時間須於各疾病以24小時內至一個月通報不等,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若有死亡,則以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後深埋。

例1/恙蟲病:是由立克次體所引起的疾病,流行季節主要為夏季,花東及離島地區病例數較多。恙蟲病的病媒為「恙蟎」,幼蟲肉眼幾乎看不見,其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動物或人類身上,宿主經由恙蟎幼蟲叮咬唾液感染立克次體,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

臨床症狀為猝發且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病患中,死亡率可高達60%。為避免被恙蟎附著叮咬,離開草叢環境後應儘速沐浴並更換衣物,以降低感染風險。

例2/流感:為流行於秋、冬季節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致病原為流感病毒,主要經由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故亦可能經由接觸傳染。一旦感染會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流鼻水、喉嚨痛及咳嗽等,部分患者伴有腹瀉、嘔吐等症狀。

爆發流行時,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以及罹患氣喘、糖尿病、心血管、肺臟、肝臟、腎臟等慢性疾病或BMI≧30者等高風險族族群。當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危險徵兆,請盡速就醫。

除了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外,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

例3/水痘:全球都有病例的水痘,致病原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感染者主要是兒童,近年好發年齡有逐漸後移至9~15歲趨勢,常見於冬季及早春。主要經由皮膚接觸、飛沫或空氣傳染,水泡液和黏膜分泌物汙染的器物也會間接傳染,痂皮則不具傳染性。

水痘為是最具傳染性疾病之一,特別是在發疹早期,根據研究顯示其家庭二次侵襲率高達85~90%。初期症狀包含輕微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頭痛及肌肉或關節痠痛等症狀,之後開始出現紅疹,漸發展成紅丘疹、水泡疹、膿泡疹而後結痂,通常約於2~4週內痊癒。

小於1歲之嬰兒、孕婦、成人及免疫缺陷者若罹患水痘為併發症高危險群。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按時接種水痘疫苗。水痘併發症致死原因,在成人以原發性肺炎,小孩以敗血症和腦炎最常見。未感染過水痘的人皆有感受性,二次感染機率很小,惟自疫苗接種政策實施以來,二次感染文獻紀錄已陸續出現。感染後可以變成潛伏性感染,至成年時復發為帶狀疱疹。

▲新冠肺炎在國內已通報逾300萬例個案。(示意圖/記者湯興漢攝)

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目前疾管署網站共列出26種)

疾管署公告,分類於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通報時間須於24小時內通報,並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若有死亡,應於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內入殮並火化(第五類法傳大多規定24小時內入殮並火化,僅新型A型流感及新冠肺炎規定為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後深埋。)

例1/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病毒):疾管署公告,自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展開呼吸道疾病及相關疾病監測,發現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個案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少數病人呼吸困難,胸部X光片呈雙肺浸潤性病灶。目前僅有緊急授權之疫苗可施打或口服藥,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自2020年起,國內共通報3,487,599例個案,死亡數累計5817人。世界衛生組織也將新冠疫情提升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例2/伊波拉:為伊波拉病毒引起之嚴重急性疾病,初期症狀為突然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個案之致死率平均約50%,依過去疫情經驗約在25~90%。但在台灣迄今無確定病例。

伊波拉病毒透過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可直接傳染給人,而人與人之傳染為直接接觸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尤以破損皮膚與黏膜接觸感染風險更大。該病毒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接種。其他預防方式包括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食用動物性食品應煮熟;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汙染的環境。

例3/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咳嗽與呼吸急促等,另有部分病患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感染者胸部X光通常會發現肺炎,部分重症則出現急性腎衰竭、心包膜炎、血管內瀰漫性凝血等併發症,死亡率約35%。重症病患大多具有慢性疾病。此外,研究指出部分病患僅出現輕微感冒症狀或無明顯症狀,且可合併其他呼吸道病毒或細菌同時感染。

疾管署統計,截至2022年6月國內最新統計病例數為0例。

疾管署呼籲,欲赴中東地區旅遊或朝覲,行前應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旅遊期間應注意個人衛生、呼吸道防護及手部清潔,並避免騎乘或接觸駱駝,或生飲駱駝等動物奶,以降低受感染可能性。

▼第四類與第五類傳染病之防治措施。(圖/截自疾管署)

詳細疾病分類請點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