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治療期「3個7」!緩釋型新藥有效緩解併發症 4原則要做到

▲老年,老人,年長,走路,長照,老花眼,皺紋。(圖/翻攝自pixabay)

▲帕金森病患因動作障礙症狀,進而導致社交困擾。(圖/翻攝自pixabay)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隨著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各種長照相關議題也受到更多人關心,且許多病徵在邁入老年後會逐漸顯現。如:帕金森病患,病人經常因行動緩慢或流口水等動作障礙症狀的發生,引起旁人過度關懷,導致病人與人群接觸的意願降低,甚至造成社交困擾。去年台灣健保給付一款速效加緩釋成效的左多巴藥物,有效幫助病友恢復正常生活。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語天后詹雅雯自曝罹患帕金森氏症,一度暫停活動休養。醫師們強調,雖然疾病多數發生在長者身上,但帕金森氏症非老人專利。而帕金森氏症最大的影響在於生活品質,許多病患經常因行動緩慢、肢體僵硬、顫抖、面無表情、講話不清楚、流口水等動作障礙症狀的發生,引起旁人或親友過度關懷,容易使患者當下感到尷尬,降低病人與人群接觸的意願,甚至造成社交困擾。

晚期病患更併發動作波動的開關(ON-OFF)現象以及異動症,病患更是無法參與社交,幾乎足不出戶。據了解,去年台灣健保給付一款速效加緩釋成效的左多巴藥物,具有快速、穩定、持續緩釋等特性,有效改善長期使用左多巴藥物出現藥物併發症的狀態,有助病友回歸正常生活。

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表示,事實上帕金森病是一種可控制、可治療的疾病,療程可分為三個七年期 (三個Lucky 7年),第一個7年是蜜月期,用藥後,工作及日常生活可一如往常;第二個7年是工作期,目標是維持基本的工作能力及自立的生活;第三個7年則是退休期,期望仍可維持少部分工作及基本的日常起居生活。

▲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圖/讀者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陸清松教授指出,過去的左多巴是治療帕金森病的黃金準則(Golden Standard),但用藥5到10年後,會開始出現併發症,如開-關現象的動作波動起伏及異動症,因此維持血液中的左多巴濃度的穩定是達到藥效時間延長的關鍵,才可減少出現併發症的狀況。

不過,在使用緩釋型新藥後,陸清松教授臨床觀察,16位出現異動症或藥效波動起伏現象的患者,大約有9成無藥效期(off state)縮短,併發症的發生上也有明顯改善。舉例來說,一位52歲蔡先生病程約10年左右,原先服用左多巴搭配多巴胺促效劑維持藥效及基本上班工作,卻因藥物副作用出現成癮性購物行為,兩年內買了十二個喇叭,有藥效的時間也日漸變短,一天需服藥六次,後來先降低多巴胺促效劑,並將傳統的左多巴藥物全數更換為緩釋型新藥後,生活也回歸正常。

另一位72歲的外科醫師在61歲發病時,服藥期間依然能夠照常看診、開刀,但服藥5年後亦出現併發症,將日服1700毫克的左多巴,其中400毫克更換為緩釋型新藥後,幾乎沒有異動症發生,且可以正常工作。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根據自身病況與醫師商量調整藥物治療外,陸清松教授提醒,病友病程管理仍須注重4件事:第一、按時吃藥,維持血中及腦內多巴胺的運作功能;第二、吃藥喝水再吃飯,幫助藥物在十二指腸能被順利吸收;第三、有藥效才運動,避免受傷,建議可進行太極拳、踩腳踏車或探戈舞蹈這3項經研究證實對帕金森病有效的運動;第四、充足的睡眠及保持心情愉快,如此一來,病情也會有所改善,患者自然有意願重新參與社交、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