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登陸月球來自「願景劇本」!蘋果、漫威都用這策略提早達標

▲▼NASA太空人1969年登陸月球,至2019年已滿50周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NASA太空人阿姆斯壯在1969年登陸月球,至今已滿52周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今7/20為「人類月球日」,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壯踏上月球表面,至今52週年。美國企業家提到,當年甘迺迪總統是一位「願景導向型的領導者」,雖然「登月計劃」一度被批評為瘋狂、噱頭,連NASA首任署長都說「糟糕」,反對聲浪從沒停過;不過如今這種「願景劇本」的領導方式,在許多知名公司如蘋果、漫威、Netflix⋯等,都以此提早達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麥可海亞特公司創辦人麥可.海亞特(Michael Hyatt),在《讓部屬甘心跟著你》(The Vision Driven Leader)書中分享許多「願景領導」的案例,中文版由時報文化出版發行,其中一篇提到前總統甘迺迪在當年,如何讓人類完成曾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登月計畫」。

由於當時甘迺迪深信,美國無法承受對蘇聯讓步的代價,因此在加加林登上太空6個月之後,他參加了國會參眾兩院的聯席會議,進行了一場在他總統任期內規模最大的演說,他具體說出,「我相信,這個國家應自我承諾⋯⋯要把人送上月球,然後安全返回地球。在這段期間內,這是人類最壯麗的太空專案,也是最重要的長距離太空探險專案,難度最高、成本也最高。這件事的重點不僅是一個人要上月球而已;如果我們好好想一想,這關乎的是整個國家。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合力把此人送上去。」

▲甘迺迪(John F. Kennedy)是一位「願景導向型的領導者」。(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幾乎所有人認為他提出的願景是妄想,艾森豪更批他「瘋狂兼噱頭」,NASA的首任署長也說這計畫是「一步很糟糕的行動」,大眾們懷疑、批評的聲浪從沒停過。從1961年到1967年,民調一直在問大家是否支持美國政府花錢讓太空人登陸月球,贊成數總是不超過一半,直到某天突然短暫轉向支持。

而作者說,「甘迺迪明白每一位願景導向型的領導者都懂的事:如果願景夠動人,大家就會拿出最好的想法並付出最大的心力去實現,哪怕有什麼障礙或反對意見。」甘迺迪當時呼籲,「每一位科學家、每一位工程師、每一位檢修人員,每一位技師、包商和公務人員都要(許下)承諾,讓這個國家以完全的自由全速向前衝,衝向讓人熱血沸騰的太空探險。」甚至有一份關於NASA員工的報告,一名守衛說,「我的工作不是拖地板,而是幫忙把人送上月球。」

儘管一路困難重重,但在1969 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從阿波羅 11 號(Apollo 11)裡走了出來,成為第一個在月球上留下足跡的人,可惜甘迺迪無緣活到那時,不過「阿姆斯壯甚至比預定的時間更早登月」。

▲作者舉例美國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一直是大家口中「沒有願景可言的人」。(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還說,甘迺迪的領導風格,跟老布希總統(George H. W. Bush)形成強烈對比。老布希一直是大家口中「沒有願景可言的人」,儘管他有很多正面特質,但他認為沒有必要花時間勾畫願景。有人認為,老布希是管領者,而非領導者。

作者提到,甘迺迪曾經面對很多難以忍受的局面,蘇聯的侵略態度逼得他必須要以創意因應。換成老布希走馬上任,他同樣面臨挑戰,包括經濟衰退和全球態勢的變化,但他卻無能為國家畫出一條能打動人心的前進路線。

他認為,「願景」是成功領導中的必要元素,無可替代。「少了願景,影響力會隨著人群散去而慢慢消失,在商業界尤其如此。身為領導者,除非有清楚的藍圖,知道自己三到五年內要把公司帶到哪裡,否則就沒有任何辦法鼓舞其他人跟隨你。」

他也引述賽斯.高汀(Seth Godin)的說法,「領導者必須創造出過去不存在的事物,他們的辦法,是給部落一幅願景,描繪出可能發生但(尚)未出現的事物。」這正是領導者與管理者之間的主要差異。

▲《讓部屬甘心跟著你》一書分析領導者與管理者的差別。(圖/時報文化)

▲《讓部屬甘心跟著你》分享願景劇本案例。(圖/時報出版)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