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航行900海浬測塑膠微粒 東北海域數量居冠「寶特瓶、包裝盒」占比高

▲▼2019年台灣沿海塑膠微粒四季調查結果發佈。(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黑潮說明,四季採樣調查,發現硬塑膠佔比依然最高。(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展開「島航普拉斯」四季調查計畫,每季分別於24個測點進行海水表層塑膠微粒打撈、蒐集與分析,耗時1年多,出航16航次,航行近900 海浬(約1650公里),帶回96個樣品,今(19日)公布結果顯示,東北海域塑膠微粒數量居冠,以硬塑膠占比最高,整體受「生活遊憩」、「漁業活動」影響。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温珮珍根據96個檢測數據結果指出,東北及西南海域每個測點、每季節皆發現塑膠微粒。其中東北海域塑膠微粒數量遠高於西南海域,在夏、秋兩季甚至可達20倍之差距。尤其在基隆及東北角的檢測點,夏季時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就有約 25 個塑膠微粒,若將水體換算成國際標準游泳池大小,則相當於有5萬多顆塑膠微粒散佈於其中。

▲▼黑潮發布2019年台灣沿海塑膠微粒四季調查結果。(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温珮珍說明,本次調查使用美國非營利組織 5 Gyres所設計的網具進行採樣,並依塑膠微粒屬性分為硬塑膠(如寶特瓶、包裝盒)、軟塑膠(如塑膠袋、食品包裝袋)、塑膠纖維(如漁線漁網)、發泡塑膠(如保麗龍)及圓形塑膠粒(塑膠原料)5種類型。這次四季採樣調查,發現硬塑膠佔比依然最高,幾乎每個季節及測點皆有硬塑膠存在,可見生活塑膠仍佔大宗;其次為發泡塑膠,可能來源為漁業活動如支撐蚵棚的保麗龍浮具。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表示,儘管東北及西南海域塑膠微粒數量差距大,整體兩處數量最多的季節仍在夏季。其中又以主要來源為保麗龍的發泡塑膠微粒,含量明顯高於其他季節2-8倍;西南海域在採樣季節及地點上雖無明顯數據差異,但在安平新港及曾文溪出海口可以發現,夏季時塑膠微粒數量偏高,且發泡塑膠佔90%以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黑潮提到,硬塑膠來源廣泛,包含生活中各式器具,甚至還有人為蓄意丟棄。(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黑潮推測夏季時東北角佔比提高的發泡塑膠來自西南部,並可能與養蚵產業、沿海漁業相關。每年3至6月為西南沿海浮筏式牡蠣養殖的收成季節,同時也是保麗龍浮具的汰換季節,每年西南沿海牡蠣收成估計需淘汰5萬個保麗龍浮具,若未妥善處理,不僅會造成台南沿海長期以來的環境問題,更可能隨海流漂流、不斷崩解,成為其他縣市的廢棄漁具及塑膠微粒污染。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黑潮也提,除了夏季,其他季節主要還是以硬塑膠占比最高。硬塑膠來源廣泛,包含生活中各式器具、交通工具、電子產品以及大量的一次性外帶容器,可能因為人為蓄意丟棄或處置不當,經由排水管、下水道、河川逕流等流入海洋,再因長期日晒、海浪拍打而逐漸裂解為現今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並進入食物鏈影響海洋生態及人體健康。

▲黑潮呼籲地方政府應積極落實廢棄保麗龍浮具的管理。(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黑潮最後說明,發泡塑膠(保麗龍)於夏季調查時的佔比明顯高於其他季節,推測可能與西南沿海養殖漁業有關,呼籲地方政府積極落實廢棄保麗龍浮具的管理,如推廣使用套網包覆保麗龍浮具、對回收浮具給予回收獎金、開發新式浮具等政策確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