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賣糖小販沿街吹簫打廣告 吸客術從東漢、唐宋盛行到清代

擴音器,大聲公(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世界上最早、最簡單的廣告形式就是利用聲音來進行,時至今日,這樣的手法依然持續,但商販會運用工具輔助吸引客人,像是擴音器或喇叭等推銷叫賣。(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傅奕群

口頭廣告雖然真實、親切、娓娓動聽,但沿街吆喝既費力又傳不遠。為了進一步吸引顧客注意,商販有時會加入各種聲響來增強廣告效果,如擔貨郎打小銅鑼,賣油郎敲油梆子,收買廢品的搖銅鈴等。這類借助各種工具輔助吆喝的廣告宣傳,就是聲音廣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古代的聲音廣告形式同樣很豐富,種類繁多。聲音工具的使用有吹、搖、劃、打等,具有明顯的行業特色。中國古代的商人最早是用什麼器物發出聲響來輔助口頭廣告,現已難考證,但文獻還是留給了我們一些線索,如前文所述的姜子牙「鼓刀揚聲」,其中「鼓刀」就是利用刀把肉剁得砰砰響以吸引顧客,可視為聲音廣告的一種。

較早的古文獻中就已有聲音廣告的記載。《詩經.周頌》有「既備乃奏,簫管備舉」;東漢鄭玄箋寫「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所吹也。」,唐代孔穎達注解「其時賣餳之人,吹簫以自表也。」餳即飴糖,可見東漢時販賣飴糖的小販就已利用吹簫做為宣傳,吸引顧客。唐代以後仍有賣飴糖吹簫的記載,如宋代宋祁的詩作〈寒食〉:「草色引開盤馬地,簫聲催暖賣餳天。」清代范耒宗有詩詞〈鑼鼓〉:「取次春風催劈柳,賣餳時近又吹簫。」可見這種廣告宣傳形式從唐宋到清代都很盛行。

以吹奏為主的工具除了蕭,還有喇叭、笛子、嗩呐、哨等,或以擊打為特色的工具,如鼓、鑼、梆子等。《燕市貨聲》寫道:「瞽目算命,或彈弦,或吹笛,或擊鼓,帶唱曲。」說明了算命者使用的聲音廣告手法較多,不只有吹奏類,還有擊打類。以鑼來說,在古代社會各行各業中的使用較為廣泛,比如雜耍,影子戲,賣糖果、糕點、小百貨,賣油等,「打糖鑼挑子,敲小銅鑼,專賣各種玩藝。」、「豌豆膏!敲小鑼,挎小白籠,捏玩藝,亦用模。」或者是鉦,一般外有木框懸掛或固定鉦體,聲音粗獷、洪亮,「前箱上夾銅鐵絲片,中匣藏各種家具,旁掛弓、鑽等物,後帶風箱、爐,上架懸小銅鉦、銅墜,行則自擊。」

▲《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各式小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宋代《夢粱錄》同樣有聲音廣告的記載:「有帶三朵花點茶婆婆,敲響盞,掇頭兒拍板,大街玩遊人看了,無不哂笑。」、「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可知在宋代,茶攤往往敲響盞唱賣,響盞成了招徠顧客的聲響之一。舊時還有敲盆為聲的,如元代熊夢祥《析津志》載:「一應賣烏盆,叫賣諸物,敲打有聲。」

由此可見,古代用來進行廣告宣傳的聲音工具甚多,各行各業基本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宣傳方式。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此亦多有論及,清人所著《韻鶴軒雜著》寫道:「百工雜技,荷擔上街,每持器作聲,各為記號。……修腳者所搖折疊凳,曰『對君坐』;剃頭擔所持響鐵,曰『喚頭』;醫家所搖銅鐵圈,曰『虎撐』;星家所敲小銅鑼,曰『報君知』;磨鏡者所持鐵片,曰『驚閨』;錫匠所持鐵器,曰『鬧街』;賣油者所鳴小鑼,曰『廚房曉』;賣食者所敲小木梆,曰『擊饞』;賣閨房雜貨者所搖,曰『喚嬌娘』;賣雜耍貨者所持,曰『引孩兒』。」如此種種,不勝枚舉。這些聲音廣告不僅形象生動,也用簡潔的語言具體描繪了商販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情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往昔,北京各胡同裡一年四季常年迴盪著各種吆喝和聲響,或高亢,或低沉,或悠揚,或頓挫,有腔有調,講究押韻,極富音樂感和節奏感,一聽便知賣什麼。隨著商品交易場所的固定化,這種自古流傳的推銷方式傳承到了今日,變成在店門口安裝答錄機和喇叭,大放廣告語或歌曲,說明了傳統的商業廣告手法現今依然持續發展著。而現代廣告中那些朗朗上口的廣告詞和耳熟能詳的廣告歌曲,與古代的口頭廣告追求完美舒暢的節奏不無關係。

★本圖、文經時報出版授權,摘自《商從商朝來:透視商賈文化三千年》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