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鄉村振興論壇 專家聚焦「從村民著手」

▲▼ 兩岸文博會,廈門文博會,兩岸鄉村振興論壇。(圖/記者蔡紹堅攝)

▲兩岸鄉村振興論壇在廈門文博會舉行。(圖/記者蔡紹堅攝)

記者蔡紹堅/廈門報導

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論壇2日在廈門文博會舉行,兩岸專家在論壇上分享了許多實際案例,也檢討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鄉愁經濟學堂》社長、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林德福表示,大陸在環境空間改造的速度非常快,但在處理人跟資源的運用上相對慢很多,「兩方面的進度必須一致,計劃才有可行性,否則工程完成了,人的部分跟不上,就停在那,慢慢往下掉。」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九七華夏鄉村文旅總經理洪金聰以「誰的鄉村,什麼樣的鄉村振興?」為主題演講,他表示,福建省住建廳先前曾公布一批美麗鄉村的負面案例,展示的是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後,非常主動想要發展鄉村時,恰恰在這個過程中建設了很多回不去的故鄉,「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跟自發建設的一樣,往往是方法不當或者是有些工作失誤,或者很著急想建成,出現很多破壞性建設或建設性破壞。」

▼《鄉愁經濟學堂》社長林德福。

洪金聰指出,鄉村振興有一個重要的內涵,是建立一個村裡人面對城裡人的文化自信,這個自信來源於多個方面,來源於經濟、生活富裕等各個方面,「所以這個時候需要一個城鄉共榮共生的鄉村,第一部分就是關於『誰的鄉村』,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城鄉共榮共生的鄉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洪金聰提到,他們一直倡導團隊進入鄉村裡進行,陪伴式的發動村民主體性,從「要我做」轉變成「我要做」,「這裡面很多工作並不是特別宏大,一定要是什麼大手筆,而是要從很小的一些事情中做就可以了。」

洪金聰指出,鄉村振興越到現在的階段,越有跟城市結合的需要,「什麼樣的鄉村振興,我們的答案就是城鄉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的發揮,城鄉互聯互通,是可運營的鄉村振興。」

洪金聰說,以他們團隊的角度,鄉村建設是產業重點,不是旅遊,「我們在過程中會倡導鄉村的運營,希望運營通過輕資產,通過在這個過程中在鄉村振興做一些增值。」

《鄉愁經濟學堂》社長林德福分享了他在廣東韶關的一項鄉村振興計劃,他指出,做農村不能只關注農村,必須從「城鄉」來思考,不理解城市城市,就很難了解農村,「根據六普人口數據資料,過去20幾年來,人都往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跑,廣州在2000年時有1000萬人,到了2016年上升到1400萬人,深圳也從700萬人升至1200萬人,簡單的說,就是年輕勞力都往城市去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德福表示,會形成這樣的趨勢,原因非常複雜,但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教育資源、一個是醫療,這兩個因素若不能改變,城鄉不對等的結構很難翻轉,全世界都是如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只會越來越弱。」

林德福提到,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得把城市的人、資源引回來,但只把資源跟人引回來也還不夠,「廣州有一個鄉賢事業有成回鄉,給每一戶村民蓋了一棟別墅,可是反而產生新的問題,村民開始想,為什麼你家比我家大,為什麼你家位置比較好,關心的是資源分配的公平。」

林德福表示,除了把資源引進來,更重要的是農村自己這些人,只有在地人越有可獨立自主的人格,才越能有與他人合作的基礎,「這方面,我們叫外聯+內造,嘗試讓農村有自己發展的可能,又可以將資源引回來。」

林德福還說,大陸在做環境,做空間改造,做建設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台灣,但是處理人跟資源的運用上,相對較慢,「簡單說,就是兩條腿,一條腿跑得太快,另外一條腿長不出來,所以走起來就一跛一跛的。」

林德福指出,環境空間的改造應該緩一點,人和資源,也就是外聯內造的工作應該嘗試快一點,「如果讓兩條腿稍微均勻一點,鄉村振興才比較可行,否則會面臨一個狀況,假如同一件事要做五年,工程建設一年、兩年就做完了,但是後面跟不上,結果那個東西就停在那,慢慢往下掉,人在三年內又跟不上。如果兩條腿慢慢走五年,走得雖然沒有像原來那麼好,但是走得比較穩,而未來再五年就更有機會。」

林德福提到,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最關鍵的還是目前留在鄉村的這批人,「如果不能啓動他們愛自己的農村,願意留在這個農村,連他們都不在意的時候,要怎麼吸引外面的人?」

林德福強調,第一步是要在地村民還願意留在農村,願意關心愛護自己的農村,「大家可能會想,現在的村民素質不夠,但是我自己的經驗是這樣的,其實是我們給他們的機會不夠。農村不是不願意,只是當他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他覺得沒有未來,當然會走,如果讓他找到一點可能,找到一點希望,相信當地的村民有足夠的能力和條件創造自己的機會。啓動在地原有的村民,自己關心自己,才能讓外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