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榴彈到戰鬥機 一戰中的「5項創新」改變戰爭面貌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俄國士兵。(圖/CFP)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俄國士兵。(圖/CFP)

軍武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Popular Mechanics)近日發表了一篇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5項創新》的文章。文中檢視一戰中出現的5項創新,分別為機槍、手榴彈、戰地醫療、代用品及空戰;作為一種競爭型式,戰爭雖然推動了技術創新,但也常把最新或是可怕的軍事技術帶到最前線。以下這詳述5項創新在一戰中的發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報導提到,每年11月11日的美國「退伍軍人日」是紀念與德國停戰、從而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日子。作為一種競爭形式,戰爭推動技術創新,卻也常把最新的、有時是可怕的軍事技術帶到最前線。

位於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博物館主要分成兩大部分,分別為美國捲入一戰之前和之後(National World War I Museum and Memorial)。紀念館資深館長卡特(Doran Cart)受訪時提到,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5項創新,分別是機槍、手榴彈、戰地醫療、代用品及空戰。

機槍

▲M1915式輕機槍。(圖/翻攝自百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機槍是影響戰爭勝負的一個主要因素,儘管機槍在1914年之前就已使用,但由於改進機槍設計,並研究出新戰術,所以大量機槍的使用確實讓過去傳統的運動戰變成了塹壕戰和僵持戰。

步兵在進攻中攜帶自動步槍,比如法國的M1915式輕機槍。由於在有限的進攻衝,火力非常關鍵,因此輕機槍是絕對必要的。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簡稱BAR,實際可當作輕機槍使用)為發動進攻的步兵提供了一種可便攜式的速射武器。

M1915式輕機槍是一款真正由美國為戰爭設計的輕武器,重7.26公斤。許多軍官透露,「這些槍十分耐用可靠,在前線能連續使用好幾天,但總能維持最佳使用狀態。」截至1918年9月11日,有52238支BAR輕機槍可用。一名優秀的BAR機槍手平均每分鐘能發射80至100發子彈。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手榴彈

▲手榴彈。(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手榴彈何時首次用於戰爭不得而知,歷史上有記載的首次使用「手榴彈」一詞出自1536年對法國南部阿爾勒的圍困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著戰術改變,尤其是德國突擊部隊的戰術改變,迫使參戰國不遺餘力地研究和生產這種單兵武器,以滿足戰場上的需求。

▲醫療隊在戰時相當重要。(圖/CFP)

戰地醫療

戰爭期間,各國軍隊都整備了做好上前線準備的醫療隊。醫療隊將包含繃帶的急救包和內置碘酒、縫線、嗎啡的敷料包大量分發給前線官兵,這樣傷員和陣亡者就可以立即得到救治和處理。

擔架手跑到戰場上去為傷員包紮傷口,然後將其送往醫療站,受過訓練的狗則被用來定位和救助傷員;救護車把傷員則是通過彈坑累累的道路運送到後方的戰地醫院。此外,女性也在醫療隊中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她們擔任護士、醫生、麻醉師和救護車司機。

戰爭直接帶來的醫學創新包括面部重建手術和新型假肢,至今仍在使用的頭部創傷神經外科手術,以及卡雷爾-戴金療法(至今仍用於傷口處理)。

代用品

隨著過度使用加上英國實施海上封鎖,導致天然材料來源枯竭,代用品在德國戰爭和國內戰爭中司空見慣。例如德方會用木質纖維素製造的硝酸鹽皺紙,代替火藥棉,用合成樟腦代替進口天然樟腦;以糖代替脂肪製成甘油,或是從石膏中提取硫磺、用花草生產彈藥所用的酒精等。

當年在德國舉辦的展覽展示了代用品如何同樣好用:紙纖維代替帆布、烤橡果代替咖啡、李子樹葉代替茶葉、用裸麥和代替麵粉的土豆粉(甚至木屑)做黑麵包。

▲空戰。(圖/CFP)

空戰

儘管飛機在戰前已經投入使用好幾年(美國萊特兄弟於1903年成功首飛第一架飛機),但戰爭很快就改寫了飛機的用途。由於地面部隊發現行動緩慢、帆布蒙皮製的飛機容易受到機槍火力的打擊,雙方都迅速研發出特殊的「偵察機」即戰鬥機,透過驅逐和摧毀敵方偵察機使敵人「成為瞎子」。

空戰場面在戰時吸引了公眾的注意,轟炸機則是充當了地面火砲的延伸,襲擊敵軍通信線路和補給品集中地。有了戰略轟炸,目標就變得相對簡單,與其派飛機打擊前線敵軍火砲,不如派飛機轟炸敵軍後方生產火砲的工廠。1916年,德國人推出被稱為「哥達式」的雙翼戰略轟炸機,對付距離戰線400多公里外的沙俄軍事目標;此外,「哥達」雙翼戰略轟炸機也在一戰中多次參戰實施對英國城市的轟炸,主要是用作戰略威懾用,在一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素有一戰名機的美譽。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