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陶寺遺址」有文字符號 佐證帝堯「最早國都」

▲陶寺遺址觀象台。(圖/翻攝自新華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局等聯合主辦的「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研討會12日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認為陶寺文化與文獻記載的堯時期都有相當高程度的契合,該遺址的一系列新發現證明黃河中游地區在當時已進入早期文明社會,已形成最初的中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新華網》報導,陶寺遺址位於山西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附近的陶寺鎮,遺址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山西原臨汾行署文化局在1978年至1985年合作,對陶寺遺址做了大規模發掘,獲得陶器、石器、禮樂器、裝飾品等數量繁多的精美文物,揭開此地的神秘面紗;特別是紅銅鑄造銅鈴與類似文字符號的發現,引起海內外關注,也為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禮制研究,提供了珍貴的重要材料。

▼陶寺遺址的墓葬。(圖/翻攝自中新網)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隊領隊何駑說,經過37年來兩大階段的考古發掘,已經能夠提出一條比較完整的系列證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都城內涵,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均與文獻記載的堯時期都有相當高的契合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長白雲翔表示,根據文獻提供的線索和現階段考古成果,絕大多數專家認為,「陶寺遺址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國都。」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則說,「陶寺遺址的發掘是中國考古學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和里程碑,為中原地區文明進程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支點。」

至於陶寺遺址未來的規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則表示,「在做好研究的基礎後,還需要不斷完善遺址保護展示研究功能,並且探索帶動當地經濟文化繁榮,讓更多人分享到考古成果。」

▼陶寺遺址出土的土鼓。(圖/翻攝自新華網,下同。)

▼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扁壺。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
Android:https://goo.gl/MRNy3P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