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藝術節 當代館與赤峰街「街大歡囍」

文/非池中藝術網

台灣光復早期,承德路二段進駐許多汽車材料行,這些業者不只維修汽車,也會拆解中古的引擎,再販售裡頭可用的零件或重新組裝成新引擎。但承德路二段拓寬後,這些店家逐漸移入赤峰街,經常發出「更更更」如電鑽般的聲響,赤峰街也開始被人們暱稱為打鐵街。

隨著時代演進,赤峰街的汽車材料行逐漸沒落,社區面臨建築物老舊、人口高齡化等問題。五年前,當地社區主動與台北市文化局洽談,希望能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讓藝術注入赤峰街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當代藝術館也願意打破美術館的藩籬,五年來固定舉辦「街大歡囍社區合作藝術展」,將周圍街區變成展覽空間,讓人們與藝術的距離更接近,也活化了赤峰街。光能里里長陳靜筠表示,當代藝術館作為社區與藝術之間很棒的橋梁,讓藝術家順利帶領居民共同創作。

今年,街大歡囍社區合作藝術展更首次推出《赤峰誌》,內容不只採訪耆老回顧赤峰街的發展、第三代居民回到家鄉創業的心路歷程,也記錄當地東南亞新移民如何適應台灣的語言與文化,讓前來參觀展覽的人們了解當地的歷史與生活...(詳全文:https://artemperor.tw/focus/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