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不是傳說 陶寺遺址證明最早國家是帝堯邦國

▲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壺。(圖/翻攝自新華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社會科學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何駑在日前舉辦的考古講座上,解說陶寺遺址挖掘成果以及對中華文明的重要性。他表示,陶寺遺址具備都城的標準,「中國最早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是『帝堯邦國』,甚至更早。」證實了我們常認為的「堯舜禹傳說」再也不是傳說,而是真實存在著。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中新網》的報導,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考古工作者在1978年到1985年間,在陶寺遺址發現居住區和墓葬區,發掘有一千多座墓葬,其中大貴族墓葬有6座,是中國早期王權分化的重要佐證。陶寺遺址在1988年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南宋畫家馬麟繪製的堯、禹畫像。(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何駑主要從事中國文明起源考古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上百篇的論文,日前在山西博物院舉辦《陶寺與中國文明核心的形成》講座,對遺址挖掘成果及對中華文明的重要性進行解說。他表示,隨著考古學家近40年的發掘,在陶寺城內發現宮殿、觀象台以及階級分化明顯的墓葬。在城區規劃上,有宮殿區、貴族居住區、普通居住區、倉儲區、天文建築和祭祀區等不同區域,反映當時社會複雜化程度已很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指出,從陶寺都城的規劃上來看,它具備君王所在的宮城和百姓居住的外城,這樣的雙城制模式奠定了後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城的構架,「北京的紫禁城就是受這種規劃模式影響,可以說陶寺文明就是中華文明的基因。」

▲陶寺觀象台。(圖/翻攝自新華網)

他進一步指出,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形成國家,需從政治、經濟、軍事、宗教中心等方面入手,而陶寺遺址具備了都城的標準,並且採用雙城制的布局劃分,對後來歷代王朝影響頗深,「陶寺就是最初的『中國』,中國最早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是『帝堯邦國』,甚至更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梁星彭表示,從參與陶寺遺址的發掘工作中可得到一些論證,從時間、地理位置、城址規模及墓葬等級劃分等,可以發現陶寺城址與堯舜禹時期相吻合,該遺址發現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學術意義,也是堯舜禹時代進入文明的醒目標誌。

►►►傳送第一手的新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