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整點報時前奏是他寫的 作曲家馬水龍逝世

 ▲馬水龍是第一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發表個人作品的台灣作曲家。(圖/翻攝自YouTube)

記者顏賽芬/綜合報導

一代作曲家馬水龍2日逝世,享壽76歲。你可能不熟悉這個名字,但絕對聽過他的音樂作品。1990年代中廣整點報新聞之前響起的音樂,便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梆笛協奏曲》,可說是台灣四、五年級生共同的回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水龍可能是國際舞台認識台灣音樂的起點,1939年生於基隆,20歲考進國立藝專音樂科(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前身),受蕭而化、許常惠等大師啟蒙,並以第一名優異成績畢業。

33歲那年獲得德國雷根斯堡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向席格蒙(Dr. O Sigmand)教授學習作曲。1987年開始,在紐約、華盛頓、舊金山及洛杉磯等地發表個人作品,是史上第一位登上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發表完整作品的台灣人。

馬水龍雖在西方學習成熟作曲技法,但一生致力於創作屬於台灣文化的音樂,用鑼鼓點、南北管、歌仔戲等元素,創作出《孔雀東南飛》、《竇娥冤》、《廖添丁》、《霸王虞姬》等中國文化濃厚的作品。這種文化使命感因為德國友人的耳語而更堅定。

馬水龍在德國一場韓國小提琴家的音樂會中聽見2位德國朋友的評價,他們原先期望聽見具有獨特東方精神的韓國音樂,沒想到僅是演奏布拉姆斯、貝多芬的音樂,2人深感失望,因為比起東方音樂家,西方人絕對更能表達西方古典音樂的精髓。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馬水龍領悟到,若東方人不發揚自己的文化,還會由誰來傳承?隔年馬水龍在德國雷根斯堡舉辦第一場音樂會,邀請這2位德國朋友來聽聽真正來自台灣的音樂。

馬水龍曾表示,在接觸國外音樂之前,父親對他的音樂品味影響甚大。幼時父親常帶他到街頭巷尾去聽歌仔戲、看野台戲,當時的耳濡目染也奠定了日後的音樂充滿了本土生命力。

►►►傳送第一手的新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

▼馬水龍教授紀錄片。(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前奏你一定聽過。(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