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研五號」造價15億 出航49次就沉了

▲海研五號身負觀測台灣周遭海底地震狀況及探尋新能源的重責。(圖/翻攝自國研院海洋中心官網,下同)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10日下午行經澎湖縣湖西鄉龍門外海,疑似觸礁右舷傾斜船艙進水沉沒。海研五號於民國92年計劃開始,99年開始動工,100年正式下水,共出航49次就因觸礁沉船。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研五號從民國92年啟動計畫後到100年正式下水。

海研五號為2700噸級海洋研究船、最大航程12000海浬,計畫起源於民國92年,目的是為執行國家海洋政策、滿足海洋調查需求,由中信造船公司承造,造價14.6億。民國99年1月開始動工,100年6月下水,由國科會正式命名為「海研五號」,101年8月在副總統吳敦義見證下交船啟用,以高雄興達港為母港正式啟用。

「海研五號」具有遠洋航行及並配備造價2億的精密聲納系統,以每年250天航次進行國土礁層劃界、海洋能源開發、甲浣水化合物探採、水下偵蒐、油氣探測、科學研究及水下搜救等任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研五號從出航至今共航行49次、383天。

「海研五號」於民國102年1月18日首次出航,至今已出航49次,共航行383天,最大任務為觀測台灣周邊海底地震狀況、在核電廠附近深海區域透過聲納監測海底斷層,並身負探尋新能源的重責。另外,也曾在102年8月接手「媽祖計畫」,肩負護衛台灣第一條海纜式地震監測系統,化身媽祖守護台灣沿海安全,而在103年2月也接獲首航任務,在東沙南方海域震測出其蘊藏天然氣水合物,若能成功開發,將提供台灣50年到100年的能源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