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巨匠的屋頂

弗羅倫斯主教座堂的建造工程始於中世紀的1296年,以哥德風為主,有尖拱和稜角分明的垂直空間。不過,在布魯涅列斯基於124年後開始建造圓頂時,哥德風已經過時。攝影:戴夫‧尤德 Dave Yoder、《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7月號

撰文:湯姆‧穆勒 Tom Mueller
攝影:戴夫‧尤德 Dave Yoder


1418年,弗羅倫斯市的工商仕紳終於面對了一個他們數十年來都刻意忽略的大問題:主教座堂屋頂上的大洞。一季又一季,冬雨夏陽不斷地摧殘著聖母百花大教堂的主祭壇——或者應該說是主祭壇預定的位置。他們的前人在弗羅倫斯靠銀行業與羊毛蠶絲貿易致富之後,於1296年開始建造這間教堂,以展現弗羅倫斯身為歐洲經濟與文化重鎮的地位。這些顯要人士後來決定,要讓這座建築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圓頂,以確保這間教堂能符合他們的要求,比史上任何教堂都「更實用、更美麗、更雄偉、更尊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幾十年過去了,還是沒有人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來建造一個內徑將近45公尺的圓頂,尤其這座圓頂還得從離地55公尺的牆頭上開始蓋。此外,其他問題也困擾著教堂的管理人。他們的設計圖刻意避免了飛扶壁和尖拱,這些元素屬於傳統哥德式風格,在當時深受北方的對手城市喜愛,例如弗羅倫斯的死對頭米蘭。


但以他們當時所知,只有這些建築方式能夠支撐這麼龐大的結構。若沒有飛扶壁和尖拱,一個好幾萬公噸重的圓頂有可能不垮嗎?托斯卡尼地區的木材是否夠他們用來搭造砌築圓頂所需的鷹架和模板?而圓頂究竟能不能蓋在既有的牆壁所形成的八角形平面上,而不至於在朝著圓弧頂點堆砌磚石的過程中向內塌陷?沒有人知道。


因此在1418年,憂心忡忡的弗羅倫斯仕紳舉辦了一場圓頂設計比賽,優勝者可以獲得200枚弗羅林金幣的優厚獎金——以及留名青史的機會。當時的頂尖建築師紛紛湧到弗羅倫斯,提出他們的設計概念。自始至終,這個計畫都
充滿了懷疑、恐懼、為了保護創意的祕密行事,以及市民的驕傲,人們以它為中心織就出許多傳說,將圓頂的建築史化成了有關弗羅倫斯人有多麼聰明富巧思的故事,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最重要的起源神話之一。

布魯涅列斯基這件傑作的設計是一內一外的兩個圓頂。瓦薩里和祖卡羅在內層圓頂繪製的〈最後的審判〉雖然藝術性並不為人所推崇,卻是全世界最大的畫作之一。攝影:戴夫‧尤德 Dave Yoder、《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7月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最早的歷史記載中,失敗者被描述得相當不堪。據說有一位參賽建築師提議在教堂中央立一根巨大的柱子,用以支撐圓頂。還有一位建議用「海綿石」(也許是指一種多孔的火山岩)作為建材,以求將重量減至最低。根據早期傳聞,還有人建議將泥土和錢幣混在一起、堆成一座小山充當鷹架,圓頂完工以後,就讓貪財的市民免費清運。


我們確知的是,其中一位參賽者是身材矮小、其貌不揚、脾氣火爆、名叫菲利普.布魯涅列斯基的金匠,他保證他能建造出不只一個、而是兩個圓頂,一個包在另外一個裡面,而且不需要用到什麼複雜昂貴的鷹架。但由於害怕對手會竊取他的點子,他拒絕說明他要如何辦到這件事。由於性情頑固,布魯涅列斯基和負責管理工程的監督者爆發口角,結果兩度被制伏並強制驅離會場,還被斥為「胡言亂語的小丑」。

【本文完整內容請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7月號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