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來突遭解職 學者吳德美分析「新左派一大打擊」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15日突然被解除職務,此事隨即引來國際社會極大關注,雖然中國大陸此舉,可能有共產黨內部權力鬥爭考量,但不少台灣學者也認為,其實這也含有某種打擊左派力量的意義,對新左派路線無疑是一大打擊。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吳德美分析,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了,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因經濟成果並非由全民所共享,再加上某些人經濟地位也非由市場競爭得來,貧富差距擴大,民怨日深。


▲薄熙來遭解職,引起中港台重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吳德美表是,由於城鄉、階層差距逐漸擴大,加上官員貪腐傳聞頻傳,已經累積了濃濃的民怨,此鼓力量隨時都可能會影響大陸社會的穩定,因此當薄熙來開始推對「唱紅打黑」時,的確讓不少重慶市民大快人心,緩和了民眾的不滿,更因此被新左派人士推為新共主或代言人,在大陸深受左派網友支持的「烏有之鄉」對薄熙來政績就大為推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楊開煌也認為,大陸社會中確實有興起左、右兩派理論與路線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寇健文則說,近來大陸社會以「炎黃春秋」(雜誌)為主的右派人士,以及以烏有之鄉(網站)為主的左派人士,兩派人士確實傳出煙哨味。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德美則分析,大陸自1992年邁向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有左派復辟的疑慮,例如80年代「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後,左派勢力蠢蠢欲動,隨即就被壓制下去。吳德美也說,大陸內部確實存在一部分左派人士,也許在地方上有影響力,但在政治上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薄熙來丟官,學者解讀為對新左派的一大打擊。(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她說,中共並非沒有注意到社會不滿,也有意改革,但中共對薄熙來出手,可能代表不想用「左」的政治路線來解決這些問題。而且若默認薄熙來做得很好,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不也代表中共中央做不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德美說,從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下修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目標至7.5%,就可看出大陸有意放緩經濟成長的步調,要把更多資源用於調整產業結調,以解決這些不平衡、不平均等社會問題。

她說,從大陸官方宣示擴大內需、提倡發展服務業、推動農村城鎮市等,這些都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進而提高民眾收入,就有機會化解民眾的諸多不滿。

吳德美說,從中共中央「打薄(薄熙來)」、「讚汪(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 來看,大陸對於降低民眾不滿、維護社會穩定的方式,傾向於採用較緩和或疏導方式,而非文革時代激烈鬥爭左派路線方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