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併「食道靜脈曲張出血」死亡率高!北榮「關鍵研究」挽救存活率

▲▼肝,肝臟。(圖/達志示意圖)

▲有一半的肝癌患者會合併「食道靜脈曲張」。(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有一半的肝癌患者會合併「食道靜脈曲張」,若沒有初級預防,有一半的病人會發生出血,若反覆發生出血,6周內死亡率最高達48%。對此,台北榮總和高雄榮總經過長達10年研究發現「內視鏡結紮」可顯著減少首次出血的機會。該研究全世界首篇「肝癌合併食道靜脈曲張」的初級預防策略,已刊登在胃腸肝膽領域重量級期刊《Gut》。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榮總侯明志副院長所領導的門脈高壓診斷治療團隊與高雄榮總胃腸肝膽科陳文誌主任合作,自民國100年至110年進行一個雙醫學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比較內視鏡結紮治療與口服非選擇性β-腎上腺素阻斷劑(propranolol)對預防肝癌合併食道靜脈曲張患者首次出血的效果。

結果發現接受內視鏡結紮治療相較於口服propranolol藥物,可以顯著減少肝癌合併食道靜脈曲張患者首次出血的機會,讓出血風險下降六至七成;針對早期肝癌(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A或B)的患者,內視鏡結紮治療不僅可以減少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率,甚至可以改善整體存活率。

▲北榮發表肝癌併食道靜脈曲張的初級預防策略。(圖/北榮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榮副院長侯明志說明,肝硬化與肝癌常合併「門脈高壓」,進一步導致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肝癌病人併發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的預後非常差,其再出血率約50%、6周內死亡率約26~48%,兩者皆比非肝癌病人高出許多。

侯明志解釋,門脈高壓即為肝門靜脈呈現高壓的狀態,造成門脈高壓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肝硬化,胃食道靜脈曲張出血是門脈高壓的主要併發症之一,並且具有相當高的再出血率與死亡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過去30年醫療進步已經大幅改善胃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病患的預後,但出血後的死亡率仍然高達15~20%,而肝癌是門脈高壓的一個特殊次族群,也是全國第二大最常見癌症死亡原因。

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楊宗杰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國際上針對門脈高壓的治療共識,是優先使用非選擇性β-腎上腺素阻斷劑,若有禁忌症且合併有高危險性食道靜脈曲張,則建議接受內視鏡靜脈曲張結紮術預防出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楊宗杰說,內視鏡靜脈曲張結紮術是預防及治療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的標準治療,醫師會透過內視鏡,在食道靜脈曲張的底部以小橡皮圈加以結紮,使其缺血、縮小並形成結痂,以達到治療或預防出血的目的,但此共識主要是根據過去對肝硬化病人研究結果而建議,並未對肝癌病人預防策略有特別描述。

侯明志強調,台灣乃至於整個亞太地區皆為肝癌的盛行區,北榮這次重大研究發表,將改變現行治療策略,可望藉由食道靜脈曲張的初級預防策略,減少肝癌病人出血機會,進而改善肝癌病人的整體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