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人看運價上漲靠航商抱團拉抬 謝志堅認為紅海危機是主因

▲今年歐洲線長約價是去年的2.5到5倍。(圖/港務公司提供)

▲馬士基在疫情期間造船造櫃少,近期因紅海危機在租賃市場租進不少船隻與貨櫃。(圖/港務公司提供)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長期研究貨櫃船運市場的國內法人,昨(13)日提出的報告指出,目前運價上漲缺乏供需因素支撐,依賴航商抱團拉抬,不確定性很高,投資人長期持股風險高。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則認為,目前的高運價是紅海危機造成,美國大學爆發挺巴學潮,現任總統拜登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11月5日美國總統大選在即,選前設法讓以哈停火的可能性估計不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內這家法人分析,投資人必須自行任意猜測 航商能堅持抱團多久(閒置船舶,控制供給),猜測航商是否不會私下多投入船舶(各家航商新船下水量多寡不同,供給過剩壓力亦不同);目前貨櫃航商增加15%~20%空白航班,以控制供給。

當紅海衝突發生,造成船舶臨時改道,航班大亂的當下(2024年01月),對供給的衝擊是最明顯的;而當船舶順利改道,航班順利調整後,配合新船的大量投入,紅海衝突對供給的影響將逐漸減弱。

丹麥航運數據分析公司SeaIntelligence最新報告:3月,因船舶延誤而吸收的貨輪佔全球貨輪總量的5.7%,較1月7.5%高峰有所改善。今年前4個月貨櫃船交付的運力已經超過1百萬箱(20呎櫃),隨著新船投放增加,衝擊效益逐漸下降。

謝志堅則認為,目前的高運價最大影響因素是紅海危機,一旦危機解除,商船恢復航行紅海,船噸過剩問題就會浮現,船公司如果想持續透過控艙方式穩定運價,空班力道必須大幅提高,視需要將一條或多條航線船隻航速放慢,使得每月靠港次數減少,或者將空船Laid up ,閒置在某一港口外海。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謝志堅認為,以哈或是俄烏停戰會帶來戰後重建物資,初期會以鋼筋、水泥、建材等散雜貨貨載為主,接下來就是屬於貨櫃船運的傢俱與民生物資等。今年貨櫃船新增運力估增加9.7%,明年估增加5.2%,後年估增2.5%,明、後年市場發展會漸入佳境。

昨日大陸中國遠洋航運e刊報導指出,為保障供應鏈,馬士基已額外租賃了超過1.25萬貨櫃,不過報導最後一段指出,德國投資銀行伯恩斯坦在馬士基業績公佈後的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在當前的航運市場環境中,特別是在運力過剩的情境下,貨櫃船公司理應採取更為審慎的策略,而非盲目地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