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跟「米」無關!農業部再喊話:吃純米做的粄條、粿條

▲▼炒粿條。(圖/翻攝自Facebook/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Polam Kopitiam-馬來西亞素食餐廳)

▲近期炒粿條屢登媒體版面。(圖/翻攝自Facebook/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Polam Kopitiam-馬來西亞素食餐廳)
記者楊惠琪/台北報導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元兇直指是「米酵菌酸」造成,但因譯名關係,讓不少民眾聞「米」色變,恐衝擊國內米糧製品產業,衛福部近日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是否改名。農業部農糧署代理署長蘇茂祥今(2日)再度澄清,米酵菌酸跟「米」沒有關係,只要吃純米製作、沒有添加玉米澱粉的純米粄條、粿條,絕對不會有問題。

蘇茂祥今出席鳳梨產銷記者會,針對近期米酵菌酸恐衝擊國內農糧產業,他再度澄清,米酵菌酸僅為「Bongkrekic Acid」的譯名,跟米完全沒有關係,國內很多糧食業者也反映,國內不少粿條、粄條並非純米製作,而是添加了玉米澱粉,衛福部也將針對玉米澱粉追查食物中毒事件,因此建議消費者,只要食用純米做的米粉、粄條、粿條等米製品,絕對不會有問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業部主秘范美玲也說,不希望因為名稱的關係,衝擊國內米糧相關產業,樂見衛福部專家會議討論改名事宜。她也重申,國內的米製品、杏鮑菇、鳳梨、木耳等國產品,完全沒有米酵菌酸,請消費者放心購買。

農糧署說明,以米為主成分或純米製成的粿條、米粉等產品夾起來照光,外觀不會呈現透明,不經過發酵步驟,製程單純,所含米蛋白質消化吸收率高,外包裝標示的成分欄,米原料排在愈前面,表示在所有成分中含量愈高。建議消費者選購取得產銷履歷、有機驗證、無過度添加物的米粉、粿條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