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狂跌 港交所收入卻創歷史第二高

▲香港證交所,港股。(圖/記者廖婕妤攝)

▲香港證交所。(圖/記者廖婕妤攝)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港股恆生指數2023年表現低迷,從2萬點跌至剩下1.6萬點,還輸給了台股加權指數。不過,港交所去年的營收卻相當亮眼,收入及淨利都創下了歷年來的第二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港交所2月29日公布2023年全年業績,2023年營收及其他收益為205.16億港元,年增11%;淨利為119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8%。全年營收及其他收益及淨利均創下歷史第二高,僅次於2021年紀錄。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在業績發表會上稱,展望未來,市場氣氛持續受宏觀經濟及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包括中美關係、利率走向及內地經濟復甦步伐,而隨著利率走勢預期越趨平穩或下跌,2024年內部管理投資組合的收入預計將會減少。

不過,歐冠昇進一步指出,近期推出的產品及貨幣期貨表現強勁,將持續推動衍生性商品市場成長。

港交所去年的收入和獲利相當亮眼,但港股市場卻持續低迷,數據顯示,2023年香港證券市場的平均日成交金額為1050億港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6%。這也導致港交所交易及結算費收入減少,其中,交易費及交易系統使用費較去年同期下跌18%至7.69億港元,結算及交收費年減12%,至29.43億港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IPO市場長期不振也令港交所的業務收入減少,2023年,港股共有73家公司上市,較2022年下跌19%,集資總額為463億港元,較2022年下跌56%。由此,港交所上市費用也較去年同期下滑8%至9.08億港元。

歐冠升表示,受到地緣政治影響,目前投資人信心受到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港交所需要改變其發展模式,與中國內地與世界其他地方的連結性是港交所的優勢所在,「中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近20%,世界投資者對中國投資嚴重不足,同時,中國投資者對世界的投資也不足。港交所應在金融市場基礎建設方面繼續建設,以等待市場轉變時機的到來。」

雖然整體日成交額不斷走低,但港交所部分新產品的日成交量卻逆勢衝高,歐冠升說,集團在產品多元化和優化市場微結構方面取得成果,「年內香港交易所的股票衍生產品、人民幣貨幣期貨、場外結算和交易所買賣產品(ETP)業務均創單日成交量新高。」

2023年,港交所ETP(包括ETF以及槓桿反向產品)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較去年同期上升17%,達140億港元;港交所衍生產品市場的平均每日成交量較去年同期上升4%,達140萬張合約,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期貨以及美元兌人民幣(香港)期貨等主要產品日均成交量均創新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港交所的配息也相當慷慨,2023年,港交所基本每股獲利9.37港元,每股第一次中期股息4.5港元,第二次中期股息3.91港元,合計8.41港元,股息配付比率90%。

這是歐冠升最後一次以港交所行政總裁的身份介紹港交所業績,3月1日起,港交所將迎來新任行政總裁陳翊庭,她同時會擔任董事會成員,任期為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