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藥醫!「殭屍鹿」疫情現蹤美國黃石公園 科學家警告傳人風險

▲▼ 美國黃石公園一頭麋鹿。(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一頭麋鹿。(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11月首度出現「狂鹿症」個案,這種致命疾病會使鹿隻變得如「殭屍」一般,不僅沒有任何已知療法或疫苗,也難從染疫個體或環境中根除。如今,科學家更對傳染給人類的可能性提出警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11月,黃石國家公園懷俄明州境內一頭成年騾鹿遺體驗出「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CWD),也就是俗稱的「狂鹿症」,這是一種罕見卻嚴重的傳染性神經系統疾病,由變性朊毒體(prion)引起,腦部「普利昂蛋白」(PrP)異常堆積後,在大腦形成海綿狀空洞,並造成神經系統逐漸退化。

根據衛報,感染CWD的個體之所以被形容為「殭屍」,是因為腦袋與神經系統會因朊毒體而產生變化。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訊指出,染疫動物會出現流口水、體重減輕、步履蹣跚、精神萎靡、兩眼無神及其他神經系統症狀。

▲2013年德國一頭小鹿因洪水被淹死。(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缺乏治療方式及疫苗,同樣令人擔憂的是,沒有已知方式能夠有效且輕鬆地從染疫動物身上、受汙染環境中根除朊毒體,它能夠在泥土或物體表面留存數年,甚至被科學家聲稱,可以抵抗消毒劑、甲醛、輻射、1100°F(約593°C)的高溫焚燒。

目前在北美、加拿大、挪威與南韓的鹿、麋鹿、馴鹿及駝鹿身上都有發現過狂鹿症。黃石公園官員表示,19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致命腦部疾病已經蔓延至懷俄明州,如今該州大部分地區都有案例,科迪地區(Cody)附近10至15%的騾鹿身上都有發現疾病,不過對於公園內鹿、麋鹿及駝鹿的長期影響尚不確定。

儘管尚無病歷紀錄,但科學家警告,還沒未出現外溢效應(spillover)的病例,不意味著它就不會發生。黃石國家公園也加強與懷俄明州狩獵與漁業部及他州機構的資訊共享合作,密切監控境內鹿隻與疾病狀況。

▲黃石國家公園一頭美洲赤鹿。(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CDC引述一些動物研究指出,CWD對特定類型的非人類靈長類構成風險,例如猴子,而牠們是透過食用染疫動物,或者接觸其腦部及體液而感染,「這些研究引起人類可能面臨風險的擔憂」,並且指出避免病原體進入人類食物鏈的重要性。

公共野生動植物聯盟(Alliance for Public Wildlife)2017年估計,每年約7千至1.5萬隻染疫動物不知不覺地被人類吃下肚,且此數字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但據《今日美國》,研究人員2005年開始觀察80名誤食感染肉類的民眾,但這群人「沒有顯著健康狀況變化」。

與CWD被列入同一組致命神經疾病的,還有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也就是俗稱的「狂牛症」。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及政策中心(CIDRAP)聯合計畫主任安德森(Dr. Cory Anderson)指出,英國就曾爆發狂牛症,能夠「說明外溢事件從家畜傳染給人類時,事態如何在一夜之間變得瘋狂。」但他強調,「我們在談論的是類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沒有人說它一定會發生,重要的是讓人們做好準備。」

「殭屍鹿」病毒沒藥醫!美加33地淪陷、亞洲也現蹤 恐有傳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