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子醫院引進下肢復健機 不同模式助病患重啟行動力

▲▼  朴子醫院引進復健新設備   。(圖/朴子醫院提供)

▲▼ 朴子醫院引進復健新設備 。(圖/朴子醫院提供)

記者翁伊森/嘉義報導

研究指出中風患者如能夠儘早復健接收多樣的感覺刺激,能促進大腦神經的可塑性,有助於受損的腦部區域重建,與對照組相比在功能獨立量表的分數有顯著差異。因此朴子醫院率先引進雲嘉第一台步態訓練機器(俗稱下肢復健機器人),提供復健病人不同的復健模式,重啟行動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75歲林女士在今年九月旅遊時中風,下肢沒有力氣無法站立,並且無法察覺左側肢體刺激(左側肢體的忽略),移動需要推輪椅並且要別人協助移轉位,由中部醫學中心轉院至朴子醫院前瞻復健病房。中風復健初期,林女士無法使用拐杖、助行器等步行輔具及獨自站立,心情十分沮喪;在下肢復健機器人的輔助下,急性期就可以有正常步行的感覺,不僅可以訓練下肢的承重,保持關節的活動度,也讓中風後鬱悶的心情得到緩解。

朴子醫院謝易鴻職能治療組長表示,經過每周2次,每次30分鐘的治療,林女士已經可以使用有扶手的廁所,在家屬監督下也可以從輪椅自行轉位置馬桶上。病人從患側完全乏力的狀態進而誘發出部份的自主動作,整體軀幹穩定度明顯提升。


復健科黃維清主任表示,下肢復健機器人與傳統的步態治療最大差別,傳統的步態治療是由治療師拉著個案的轉位腰帶,在平地或者跑步機上去控制個案的重心,並且協助個案抬高患側腳或者鼓勵個案用患腳支撐自身體重,遇到體型較大的個案更是需要多人的幫忙,而下肢復健機器人可以提高復健安全性,更可以精準進行步態調整,個案不會太累,又可以練得對,治療師也可以按照數據的回饋給予更精確的治療目標,幫助個案提早回歸日常生活。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