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鯤艦下水儀式為何「沒碰到水」? 5國潛艦下水也都不碰水

▲▼海軍首艘國造潛艦IDS原型艦「海鯤軍艦」,海鯤號。(圖/記者蘇晏男攝)

▲海軍首艘國造潛艦IDS原型艦「海鯤軍艦」。(圖/記者蘇晏男攝)

記者陶本和、蘇晏男/台北報導

台灣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艦」28日正式舉行命名暨下水典禮;不過,外界部分人士疑惑,名為「下水」,但怎麼海鯤艦體卻沒有碰到水?事實上,潛艦在封殼完成後,代表生命誕生,命名、擲瓶、下水,都非綁在一起,且與水面艦不同,還要經過測試才能真正下水;此外,觀察巴西、土耳其、俄羅斯、法國與韓國等5國的潛艦下水儀式,其艦體也都未碰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關潛艦、水面艦在命名、擲瓶、下水等儀節中,皆有所不同,《EToday新聞雲》在題為「潛艦與水面艦不同 命名、擲瓶、下水非須綁在一起」的報導中,就有說明其相關差異與意涵。根據內文,命名、擲瓶、下水其實是三件事,只是過去一兩百年看到的水面商船、軍艦大多是依照歐美傳統,在命名典禮中擲瓶,擲瓶後船體下水,因此一直認定這三個動作是一定要綁在一起的,其實不然。

▼巴西潛艦。(圖/巴西政府推特)

此外,歐美船隻命名下水典禮中,是由一位與該船有相當淵源、能帶來幸運的女性作為船的「教母」來擲瓶,而擲瓶的意義就是基督教「洗禮」,只要瓶破酒水灑出即可,而美軍潛艦也是命名、洗禮儀式、全艦下水皆完全分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潛艦下水與水面艦不同,潛艦艦殼尚有不少機密裝備,不宜對外顯示,且要經諸多測試才能真正下水;潛艦在封殼完後相當程度代表「生命已誕生」,遂行命名儀式,但聲納、俥葉等機密裝備仍必須掩蓋。

▼法國潛艦。(圖/法國海軍)

擲瓶禮起源17世紀末的歐洲,其中一說是指當時船難發生後,尚存活的船員只能將紙條裝入酒瓶內,密封後拋入海中,任其漂流,期盼未來能被其他船隻或人們發現,因此舉行擲瓶禮,是祈願海上不再有漂流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今擲瓶禮的瓶裝內容物多為香檳,但也曾發生酒瓶未破之事,被視為不吉之兆。近年國內擲瓶禮為保證酒瓶破碎,往往將酒瓶以紅繩吊在船首上方,另一端則綁在講台上,待教母命名之後,再以小斧頭斬斷繩子,酒瓶就會撞擊預先安放的尖銳物。

對照世界各國的潛艦下水儀式,發現包括巴西、土耳其、俄羅斯、法國與韓國,在下水儀式上雖有所不同,但共同特點是,雖然顧名思義為下水儀式,但艦體也都未碰水,台灣這次潛艦下水儀式,沒有碰到水或實際下水,也非獨有。

▼韓國潛艦。(圖/韓國現代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