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撤的不是博愛座!吳若權曝經歷「讓座率100%」 5大觀點被推爆

▲▼博愛座。(圖/記者曾筠淇攝)

▲近來博愛座存廢引起討論。(示意圖/記者曾筠淇攝)

記者朱祖儀/綜合報導

作家李昂日前因為3名年輕人不讓博愛座,因而不滿發文公審,引發兩派網友討論。對此,作家吳若權在臉書分享自己的經歷,透露從來沒有遇到不肯讓座的年輕人,也分享5點看法,分析年輕人心態和整起事件的重點,表示「該撤除的不是『博愛座』,而是要撕掉主觀的『標籤』」。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若權在臉書透露,自己身為26年的家庭照顧者,「我要感謝所有讓座給我母親的陌生人」,他和母親在捷運上從未碰到不肯讓座的年輕人,「讓座率是100%」,也經常看到不分世代與性別的乘客,讓位給有需要的人。

▲吳若權分享自己的經驗。(圖/翻攝自Facebook/吳若權)

對於「資深作家」搭乘捷運未獲讓座一事,他所有的資訊都來自媒體和網路,目前呈現「資深作家」與「被指出不肯讓座的年輕人」兩方的略為不同的說詞。他表示,先前因為活動或通告,曾碰過「資深作家」,有幾次當面請益的機會,受惠良多;至於「被指出不肯讓座的年輕人」,雖然是素人,但對方所有感受也必須被尊重同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他對於此事件有5個看法,如下:

►年輕人並非拒絕讓座,而是拒絕被使喚。

吳若權表示,其實年輕人並非拒絕讓座,而是拒絕被使喚,所有與道德禮數相關的言行表現,都是出於自動自發才可貴。每個人都不喜歡被情勒,特別是年輕世代最討厭被大人強求。有些事情本來對方願意做的,但被念之後就不想做了。

►「需要」不分世代,也無從被比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若權指出,如果重新定義「博愛座」,並非「老弱婦孺」專屬,而是留給「需要」的人優先。那所有的「需要」都是不分世代,也無從被比較,只能靠彼此體諒,才能禮讓。而這個體諒,往往是真正有過受苦經驗的人,才能有的同理。沒有真正苦過的人,只會知道自己的難過,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

►這世界沒有「應該」,你若堅持「應該」就會受苦。

吳若權表示,這是奧修的名言。引用於此,「命令讓座」與「不願讓座」的任何一方,都不要覺得「博愛座」是「應該」給我優先坐的。若能先不堅持「應該」是我的座位,站著時就能夠忍耐,讓座的時候也比較心甘情願。

►該撤除的不是「博愛座」,而是要撕掉主觀的「標籤」

吳若權透露,其實,該撤除的不是「博愛座」,而是要撕掉主觀的「標籤」。唯有不再評論判斷,才會有真正的尊重與同理。無論是否設置「博愛座」,都能因為關心與愛,而懂得理解並支持對方的處境,依照自己的能力,採取適當的行動。

►別再嘲笑「老嬰」,你我將來都會是「老嬰」。

最後吳若權提到,台灣有句話說「老人,囡仔性。」照顧媽媽26年來,他對長輩逐漸老化的狀況深有體悟。那種無理的委屈與頑強與固執並非自願,很可能是腦部退化的自然現象。在明顯快速高齡化發展的社會,你我都無法避免自己也可能變成「老嬰」,但至少可以從不要嘲笑「老嬰」開始,給未來的自己留下一點不需別人悲憫的基本尊嚴。

文章曝光後吸引超過9千人點讚,紛紛表示「認同~各個世代應該彼此尊重」、「非常正確的見解、不要撕裂老中青!大家都可和平相處」、「非常認同老師的說法!讓座美意出自自動自發,博愛座讓給需要的人,沒有世代分別,長者若體能狀況良好,也未必被讓座」,資深媒體人沈春華也留言「同理!同意!」前主播蕭彤雯同樣大讚,「謝謝老師,寫得太好了。(尤其是最後一段撫慰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