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日本改革經驗!罹難者家屬喊話台鐵 「改變才有機會」

▲▼太魯閣號事故家屬代表陳鵬年(右)、律師陳孟秀(左)。(圖/記者李姿慧攝)

▲太魯閣號事故家屬代表陳鵬年(右)、律師陳孟秀(左)。(圖/記者李姿慧攝)

記者李姿慧/台北報導

台鐵明(113)年元旦將公司化,交通部邀JR西日本福知山線事故改革關鍵人物來台交流,盼將日本經驗化為台鐵安全改革養分,台鐵太魯閣號罹難者家屬代表陳鵬年表示,台鐵問題盤根錯節,包括文化、制度體制、人員橫向溝通等,與JR西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盼台鐵「不要害怕改變,因為改變才有機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通部邀JR西日本福知山線事故改革關鍵人物來台,也包括專家學者和遺族代表,與交通部、台鐵、學者和太魯閣號罹難者家屬意見交流,太魯閣號罹難者家屬代表陳鵬年說,他在太魯閣事件中失去一個妹妹和4歲女兒,自己也是列車上乘客和傷者,事發之後,他想,他能替離開的家人做些甚麼、能改變甚麼。

陳鵬年說,這2年多來,他看到參與JR西日本改革的松本創出版《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這本書,了解福知山線事故原因和如何改變的歷程,也因為如此,今年4月跟太魯閣眼淚家屬、律師前往日本交流,也拜訪JR西日本福知山線事故家屬代表,無非是希望借鏡過去日本安全改革經驗交流。

陳鵬年說,那幾天行程當中,日方一直鼓勵他們在台鐵安全改革這條路可以持續下去,福知山線和台鐵普悠瑪號或太魯閣號事件,一連串相似重大事故,這只是結果,台鐵裡面很多盤根錯節問題,包括文化制度體制、人員橫向溝通等,這2年慢慢了解台鐵過去這些問題與JR西日本事故問題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到日本參訪時,令他印象深刻的是,JR西日本不諱言承認他們錯誤,願意和整體員工徹底深刻檢討,希望重拾民眾信心。

JR西日本將事故現場規劃為紀念園區「祈禱之森」,陳鵬年說,「祈禱之森」創建過程花5年,長時間跟家屬溝通、傾聽、協調才完成,每年也有追思活動,裡面留存一封封寄不出的信,是在世的家人要寄給離世的至親,看在曾經受難家屬當下感觸是很深的,這些信都是離世的家人永遠都看不到的。走訪該紀念園區,給他們很大收穫,台鐵也要設置安全教育館,紀錄過去大大小小事故,並保存太魯閣號事故車廂,有大的警惕和教育意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通部長王國材(中)邀請推動JR西日本福知山線事故後改革的關鍵人物訪台,太魯閣號事故家屬代表陳鵬年(左)也出席。(圖/記者李姿慧攝)

陳鵬年說,日本家屬提到一句話讓他感觸很深,無論JR西日本多進步和多完善,永遠都無法達到家屬要求,因為沒有人可以承受家人犧牲這種悲劇,罹難者家屬和他也希望台鐵不要害怕改變,有改變才有機會。

太魯閣的眼淚委任律師陳孟秀則表示,此次台日交流的場合讓她想到日本古老的技藝「金繕」,無論是淺野先生或太魯閣的眼淚家屬們,他們致力於鐵路安全改革的心,就像修復器瓶的金粉與一道道金痕,讓器瓶更加堅固與美麗。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孟秀說,在家屬們的堅持下,此次交流不只是跨國的,同時也綜合民間力量與官方投入,具有台灣鐵道史上的重要意義。她同時表示要肯定王國材部長的促成,因為王部長了解到「家屬不是台鐵安全改革的阻力,而是助力」,並成立以家屬為核心的外部監督組織,未來太魯閣的眼淚也將毫不鬆懈地監督台鐵、交通部,期許給國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