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建構大賽限3天完工 台生「自扛材料」赴陸克服難題

▲▼2023海青節、 建構大賽、台青           。(圖/記者任以芳攝)

▲北科大一口氣拿下優秀獎和優秀模型獎。(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福州報導

「中建海峽盃」第十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總決賽昨9日順利落幕,台灣參賽4所大學奪得好成績,回想必須在3天內打造作品,來自台灣團隊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訪問也表示,時間真的很趕,還得從台灣扛工具和部分材料來比賽,作品預算要控制在3萬台幣以內,種種挑戰也成為難忘回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十一屆海青節主打活動之一「中建海峽盃」在福建福州閩江邊的雄江村。今年主題以「元宇宙」為發想,鼓勵學生透過創意設計,實際連結到原鄉建設,考量整體環境與環保概念,決賽必須以木、竹為主要搭建材料,也讓兩岸學生們絞盡腦汁。

▲北科大作品《閩濤》底座材料使用來自澎湖在地永續材料「蚵穀粉」。(圖/記者任以芳攝)

來自台灣北科大作品《閩濤》表現亮眼,不論是造型或理念都很有設計感。隊長陳楓揚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訪問也介紹,「當初考慮作品會放在雄江鎮閩江地段,靈感來自於江水湧動,作品造型有漸變的過程,模仿江水的律動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符合比賽低碳環保宗旨,陳楓揚特地介紹,「作品底座玄妙之處,採取生物混凝土3D列印,材料使用來自澎湖在地永續材料『蚵穀粉』,利用鐵件作為木卡榫件的街頭,減少施作上的公差,節省組件時間。」

陳楓揚也趁吃飯時間與大陸學生交流,「彼此互相看一下作品設計,他們1:1實構小模型,了解他們桿件怎麼設計造型。尤其看到幾所大學圖紙,讓我感到驚艷,像是福州大學可以在3萬塊台幣限制下,做大尺度作品,主要運用『竹』材料,加強延展性。」

由於創作過程只有3天時間,也讓兩岸學生壓力極大。帶團的北科大老師陳長忻說,「這次參賽的台灣學生起步點比大陸學生辛苦,有點像是『備料大賽』。比賽前置作業都在準備材料,現場只有兩台圓鋸機,如何安排用電跟手持工具也很重要,必須和時間賽跑。」

陳長忻進一步說,北科大團隊「未雨綢繆」,作品底部板片和圓盤直接台灣扛過來,還得控制重量在20公斤以內,多一個行李箱就是增加預算。來到比賽現場後時間倉促,必須更加注意細節,比如大陸使用單位是台尺,台灣是公分,跟木工溝通上曾遇到困難,也很快獲得解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聯合大學作品《築夢之際》獲得優秀獎。(圖/記者任以芳攝)

另外,來自台灣的聯合大學作品《築夢之際》同樣獲得優秀獎。隊長陳昱安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時介紹,「考慮在地產業發產,設計概念是用魚的形狀,所有建材都是利用卡榫,做到重複拆組,類似大型積木不浪費資源。」

團隊成員也結合「元宇宙」概念,使用竹子營造虛實變化,在太陽下產生格子光影,又有涼亭的實用性,居民可以坐在裡面欣賞江景。

施工過程,當地「民間高手」給予很大幫助。陳昱安說,「構建施工只要偏一公分就差很多,這裡的木工師傅裁切精準和手藝品質都非常好,幫我們做到‌‌整體構建非常的穩定,‌‌組裝過程非常順利。」

▲台灣建築系學生赴陸與大陸學生有學習上交流。(圖/記者任以芳攝)

談到與大陸學生交流心得?陳昱安也分享兩岸「用語」差異,「比如台灣使用縮時攝影,大陸稱『延時』,我還想哪裡有石頭,後來才懂了(笑)。」

聯合大學設計成員之一的楊朝閩則說,「台灣和大陸差不多,來這邊沒有太大的不適應,也沒有感受到有出國感覺,尤其閩南語言差不多。未來也不排斥參與大陸鄉村振興建設,不管是去哪一個地方都是發展機會,市場也是考量。」

本次比賽運作時間相當緊湊,給予兩岸學生學習機會。北科大老師陳長忻表示,雖然準備材料前置作業很辛苦,正向思考來看,也是多一個設計挑戰。她也鼓勵同學名次是一種肯定,重點是過程中獲得什麼。

陳長忻也鼓勵學生透過不同比賽,累積實力與經驗,哪怕未來不是在台灣創作,而是走出國際,肯定遇到更多不確定變數,這次比賽也有危機的訓練,幫助學生們提高應變能力才是最寶貴的經驗。

延伸閱讀:

銘傳「5人娘子軍」奪冠! 兩岸15所大學PK實體建構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