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驗市售鱈魚「半數油魚混充」!吃了恐腹瀉 消基會教2招判真偽

▲▼消基會針對油魚混充為鱈魚超查,比例達到五成。(圖/記者許敏溶攝)

▲消基會針對油魚混充為鱈魚進行抽查,發現不合格比例達五成。(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有鑑於常見油魚混充為鱈魚、巴沙魚混充為多利魚販售等市場亂象,消基會抽驗6件商品,發現有4件不合格,比例超過6成,其中油魚混充為鱈魚有5成不合格,消基會指出,業者混充行為可處4萬到400萬罰鍰,呼籲主管機關應搭配圖示向消費者進行宣導魚種的正確名稱,並對業者進行密集多次查緝,消費者選購時可多檢視標示成分判斷。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油魚混充鱈魚的消費爭議頻傳,甚至也有巴沙魚混充為多利魚販售,消基會為了解市場狀況,今年3月在新北市及台中市傳統市場、量販店及網路電商,購買品名為「鱈魚」的樣品4件及品名同時標示「多利魚」、「巴沙魚」、「鯰魚」等商品2件,共計6件,並在今天公布結果。

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指出,在2件巴沙魚的商品中,業者以鯰魚肉、多利魚片並列方式,讓民眾產生混淆,但是否有違反食安法的廣告不實或讓消費者產生誤解,有待主管機關認定。

凌永健表示,另在4件有關鱈魚商品中,有2件不合格,在新北市積穗市場購買的「格陵蘭鱈魚」,一片372克售價100元,檢驗後並非鱈魚,另在台中市水湳市場購買的「鱈魚」,一片1.6公斤售價350元,同樣不合格,已經違反食安法規定,可針對業者處以4萬到400萬罰鍰。

凌永健說,俗稱「油魚」的油其實是蠟,部分消費者食用後會腹痛不適,近年發現被混充為鱈魚販售,這是違法行為,消費者選購時,可以用魚紋判斷區分是鱈魚或油魚,從魚皮來做判斷,油魚的魚皮為灰色,會有白色凸起的紋路,另油魚的魚肉顏色呈現黃白色,鱈魚則偏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針對檢驗不合格商品,消基會會發函給主管機關,對於違規業者開罰,其中鱈魚商品違規超過5成,呼籲主管機關應該進行密集且多次查緝,並應搭配圖示向消費者進行宣導魚種的正確名稱,也提醒消費者,可從價格上判斷,若太便宜肯定不是鱈魚。

而在巴沙魚商品部分,吳榮達認為,業者以鯰魚肉、多利魚片並列方式,會造成民眾混淆,是否有違法要由主管機關認定,但主管機關也應討論是否修法,對業者取巧行為進行規範。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中)呼籲政府加強查緝,並配合圖片對民眾宣導。(圖/記者許敏溶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