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逾10種細菌彈 侵華日軍731部隊大量實地試驗

本報訊

大陸731問題研究專家近日向外界披露當年侵華日軍生產細菌炸彈的最新考證情況,截至1942年,侵華日軍731部隊共研製生產了至少10種用於攜帶細菌病原體的炸彈,合計2000餘枚。

披露上述情況的是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731問題國際研究中心負責人楊彥君,他曾赴美國國家檔案館和國會圖書館展開調查,對《湯瑪斯•英格利斯報告》、《阿爾沃•湯姆森報告》等文獻進行了綜合分析、全面考證。

據楊彥君介紹,《湯瑪斯•英格利斯報告》是關於日本細菌戰的總結性報告。而《阿爾沃•湯姆森報告》是二戰後駐日美軍中校阿爾沃•湯姆森對731部隊首任部隊長石井四郎和次任部隊長北野政次進行審訊後形成的總結性報告,其中對細菌炸彈研製、實驗和生產情況作了詳細介紹,並繪製了不同型號的細菌炸彈圖紙。

▲侵華日軍731部隊遺址的地下通道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是在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對細菌炸彈的設計圖紙進行分析,得出侵華日軍生產了至少10種類型的細菌炸彈。」楊彥君說,包括石井式陶瓷細菌彈、HA型炸彈、I型炸彈、RO型炸彈、SI型炸彈、U型炸彈、老型UJI炸彈、GA型炸彈、100UJI型炸彈、母女彈等至少10種用於攜帶細菌病原體的炸彈。

楊彥君說,在侵華日軍生產的細菌炸彈中,以石井式陶瓷細菌彈、HA型炸彈為主要類型。其中石井式陶瓷細菌彈是731部隊生產最多的細菌彈,由731部隊首任部隊長石井四郎直接參與研發設計,是專為填裝帶有鼠疫菌的跳蚤而設計的,1940至1942年共生產了大約500枚。該炸彈在1941至1942年間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試驗,包括靜止狀態情況下的爆炸和飛機投擲後在空中的爆炸。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楊彥君說,10種細菌彈的設計圖紙、基本構造、試驗情況、產量在檔案中都做了詳細記載,這些細菌彈以炭疽菌、鼠疫菌和傷寒菌為主要填充菌。檔案的詳細記錄進一步證實了731部隊以進行細菌戰為目的開展細菌武器研究、試驗和生產的歷史事實。

(新聞來源:新華社港台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