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牙醫系齊發聲明!籲波波牙醫比照本土牙醫總量管制

▲▼牙醫師。(圖/示意圖,與本案無關/翻攝自pixbay)

▲全台各大學牙醫系一齊發出聲明。(圖/示意圖/翻攝自pixbay)

記者吳銘峯/台北報導

衛福部2月初公布《國外牙醫學歷參加醫師考試臨床實作適應訓練辦法》草案,但對實習名額卻無明確規定。外界質疑可能會為《醫師法》修法附帶決議預留伏筆。因此包含台灣大學、成功大學、高雄大學等,全台8所大學牙醫系,一齊發出聲明,呼籲政府開放海歸牙醫實習,應注意總量管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本土小牙醫聯盟」也同步發表聲明,希望政府能從善如流,聽見全台各大學牙醫學系的聲音,注意總量管制的問題。

以下為八所大學牙醫學系所發出聲明重點內容:

台灣大學牙醫專業學院:
很難想像政府只能以限制國人進入國內牙醫學系就讀作為控制、維持牙醫師人力的手段,而無限制開放持外國牙醫學歷進入醫療體系。因此,本院強烈建議政府對於國內、外牙醫學歷都應有適當的控管,例如維持國內每年371招生人數及持外國牙醫學歷最多國內招生名額10%可以參加醫師考試臨床實作適應訓練,以維持醫療體系的永續發展。


台北醫藥大學口腔醫學院:
國內牙醫學系招生總額長期管控在371名,其主要目的是維持國內醫療教育品質、臨床醫療訓練、保障國人口腔健康福祉以及維持醫療體系永續發展。
在同樣原則之下,建議明訂國外牙醫學歷實習人數並且納入法條,減少模糊空間,避免錯誤解讀,應以不超過國內牙醫系學生招生總額的多少百分比為考量(例如:10%),以避免國內牙醫師過於飽和,造成醫療資源浪費。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成功大學牙醫學系:
無法認可政府只以限制國人進入國內牙醫學系就讀作為控制、維持牙醫師人力的手段,而無限制開放持外國牙醫學歷進入醫療體系。因此,本系所強烈建議政府對於國內、外牙醫學歷都應有適當的控管,維持國內每年371招生人數及持外國牙醫學歷最多國內招生名額10%可以參加醫師考試臨床實作適應訓練,以維持醫療體系的永續發展。


高雄醫藥大學牙醫學系:
支持於本次《醫師法》修法的法條中明訂:「每年國外學歷適應訓練選配分發人數不得超過國內牙醫學生招生容額的1/10, 同時不得高於國內任何一所牙醫系的招生人數。」以彌平近來的爭議。


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
支持草案第六條中明訂外國牙醫學歷參加牙醫師考試臨床實作適應訓練名額之數量與限制,應以不超過國內牙醫系學生招生總額的百分之十作為考量。


中國醫藥大學牙醫學系:
支持政府對於國內、外牙醫學歷都應有適當的醫事人力控管,並建議應明訂持外國牙醫學歷參加醫師考試臨床實作適應訓練名額之限制,每年不得超過國內牙醫學生招生容額的1/10,以維持醫療體系的平衡發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院:
目前每年開放50位持國外牙醫系學歷實習,應下修至30位,以控管實習品質。


中山醫藥大學口腔醫學院:
建議參照108年衛生福利部口腔醫學委員會之決議,應明確規範訓練名額,於民國113年考慮降為30名。
此外,為維持國內牙醫教育品質並確保充足的臨床醫療訓練,保障國人口腔健康,國內牙醫學系招生總額一直控制在371人。本學院建議衛生福利部在相同的原則下,應明定國外牙醫學歷實習人數並納入法條規範,限制在國內牙醫系學生招生總額的一定比例,例如10%,以保障國人口腔健康福祉,永續發展健全的醫療體制。


以下為「本土小牙醫聯盟」聲明:

衛福部2月4日公布《國外牙醫學歷參加醫師考試臨床實作適應訓練辦法》草案,其中最關鍵的實習名額卻無明確規定,遭立委和牙醫團體批評是「空白授權」,是否預留伏筆讓附帶決議死灰復燃?近日,全台八所牙醫學系再度齊發聲明,呼籲衛福部於草案中明訂國外牙醫學歷實習人數不得超過國內牙醫系學生招生名額的十分之一。

本土小牙醫聯盟表示,考選部的資料顯示,國外醫學和牙醫學歷畢業生八成以上來自波蘭和西班牙,故俗稱「波波醫師」。他們大都不具有國外行醫執照,既沒有經過國內嚴格的入學考試篩選,在國外的培訓品質參差不齊,我國政府也無法把關。且因為在修法前出國,回國也不需通過學歷甄試的檢驗,所以引發疑慮與爭議。

聯盟解釋,臨床實習的教學醫院需要有一定的師資、設備、病人數量,訓練資源珍貴有限,尤其牙科需要大量的實作。因此,本國學歷牙醫師在入學時就受到招生名額的總額管控,實習時每個專科都有好幾位專科醫師帶領,維持在低生師比的高水準訓練。然而現有的每年50名波波牙醫實習生,去年就有8名在沒有任何專科醫師執照登記的醫院實習,另外14名在只有1或2個專科執登的醫院。若還要再增加名額,實習訓練品質將更堪慮,恐將危害全體國民的健康。

台大及成大牙醫系在聲明中皆指出,108年衛福部口腔醫學委員會開會時,決議建議當年訓練名額維持50位,但應於113年考慮降為30名。過往衛福部也數度函請教育部根據牙醫師人力需求限定全國牙醫學系(國防牙醫學系除外)招生總額為371名,很難想像政府只能以限制國人進入國內牙醫學系就讀作為控制、維持牙醫師人力的手段,而無限制開放持外國牙醫學歷進入醫療體系。陽明交通大學則於去年六月發佈的聲明稿中,早已針對國外牙醫學歷實習名額,呼籲從現有的50名下修為30名,以控管實習品質。

本土小牙醫聯盟解釋,國家限制醫生人數,除了確保醫師訓練品質之外,也是為了避免醫生人數過多,將會如同日本等國家,造成「過度醫療」,也就是進行不必要的醫療行為,以創造業績。例如你感冒了,醫生給你開了一堆藥,其中有些卻跟感冒無關,這樣的過度醫療不僅浪費醫療資源、增加醫療費用,甚至造成身體不必要的負擔。與一般購物不同,在專業知識不對等的情況下,病人往往很難判斷醫師的治療是否正確。此外,削價競爭容易誘使醫師為了壓低成本選用較便宜的醫材,造成劣幣逐良幣,優秀人才不願意再投入醫療界,造成醫療崩壞,是醫病雙輸。

聯盟指出,「十分之一」是98年由教育部、考選部、衛生署及國內各大醫界領袖共同做出的決議,也是目前八大牙醫院校的共識。聯盟認為,考量到國內牙醫人力已飽和,且台灣人口已連續三年呈現負成長,政府是否仍有需要引進國外學歷牙醫畢業生?為減少模糊空間、避免再被錯誤解讀,以彌平近來的爭議,聯盟期待執政黨能拿出魄力,把「十分之一」的名額上限寫入衛福部的實習草案,期望朝野立委能更進一步將之寫入醫師法,讓國外學歷牙醫回歸人力總量管制,而非僅有國內學歷牙醫受到總量管制,以維持我國醫療體系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