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水溝蓋是186年古蹟! 清代鳳山縣新城「南北門額」意外現身

▲▼鳳山縣新城             。(圖/記者陳宏瑞攝)

▲清朝鳳山縣新城的南北門額最近重見天日。(圖/記者陳宏瑞翻攝)

記者陳宏瑞/高雄報導

高雄市林姓民眾家族在50年代收來兩塊石板,用來蓋在水溝上當作花檯來放花卉,沒想到這兩塊石板大有來頭,竟是佚失已久的古蹟鳳山縣新城的「南門」及「北門」的門額,林姓家族日前將兩塊石板捐給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史博館將會同專家學者針對門額現況與歷史脈絡進行研究與相關調查後,再研議規劃適當展示方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了解,林家爺爺是在1950年代,花數百塊收來兩塊石板,當時也不知道石板是清代的文物,因此將石板蓋在水溝上面當花檯,並在上面擺放盆栽。日前整理家中物品時,意外發現石板上分別刻了「南門」及「北門」字樣,於是聯絡史博館進行勘驗。

文化局和史博館24日進行現場勘查後,初步確認是清代文物,由於家屬捐贈同意,立即將文物移回館內收存。

史博館表示,兩塊門額長約1公尺,寬約40公分,其中南門刻有道光18年鳳山縣曹謹立等字樣,有可能為距今185年前鳳山縣新城修築時所立於北門、南門之門額,將會同專家學者持續針對門額現況與歷史脈絡進行研究與相關調查後,再辦理典藏審議程序,俟完成相關作業後,將研議規劃適當展示方式。

史博館指出,原鳳山縣城門最初起建於1804年(嘉慶9年)。後因知縣曹謹為加強鳳山縣新城的防禦工事,1838年(道光18年)時率領地方仕紳共同督建新城,包含了增建城樓、興建六座砲臺等工程。城池於日治時期陸續拆除,除東便門及三處砲臺仍屹立於原址外,其他城門及城牆殘垣已拆除、損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鳳山縣新城於1838年增建時,不僅於原有城門上增建城樓,並同時立有6座砲臺。目前所留門額中,東便門仍位於原址,外北門的「郡南第一關」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收存,東門門額已破碎,現收存於曹公廟,其餘門額均散失,沒想到這次是北門與南門的門額同時出現,讓眾人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