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解決問題,就越解決不了!心理分析「目標導向」會忘記感受

▲職場,上班,穿衣,同事,辦公室。(圖/unsplash)

▲很多人顧著「解決問題」卻忽略當事人的感受,問題往往也解決不了。(示意圖/unsplash)

文/李崇義
摘自/天下文化《冰山對話: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

從想要到不想要,發生了什麼事?我回臺灣創業這些年來,遇到不少機構來邀約演講與工作坊,主題多圍繞在如何運用對話來改變家庭氛圍、親子關係及職場溝通,參與者多數是為了解決遇到的困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記得有一家知名的科技業龍頭公司邀請我去演講,主題是「職場的溝通之鑰」。主辦的幾位工作人員為求慎重,請我在講座之前先與他們聊聊演講的重點,好讓他們預做準備,也可以給老闆一個交代。

由於是短短三小時的演講,我將重點放在「多覺察自我狀態,以連結他人內在為目標,先不要解決問題」,因為我們若是像過去一樣,執著於「解決問題」,通常不但解決不了,反而造成職場同事間彼此對立,如此一來更解決不了問題。

工作人員很認可這樣的主題,也相信演講內容可以給同仁帶來不一樣的啟發。只不過,工作人員很快的又問我:「老師,那在覺察之後呢?能不能講一些解決問題的溝通步驟,讓大家有所依循?」

聽到這個問題,我頓時覺得很有趣。我以為之前我們已經討論出一個結論,跳脫「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重新塑造新的對話方向,但怎麼會還是想要圍繞著「解決問題」來打轉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猜想,是不是有很多人與這群夥伴有著一樣的思維,雖然頭腦已經同意「不要解決問題」,但思考過程仍然無法繞過這個慣性,仍不免俗的還是要回到「解決問題」的方向上。

試想,如果連對方的內在我們都靠近不了,形同兩列平行火車,永遠不會有交集的一天,怎麼還有辦法期待透過語言的交集,讓對方能解決問題呢?

我想著該怎麼解釋如何轉換腦袋裡的慣性思維,讓我們真正變換目標,不會下意識的在語言上不斷踩雷。我腦袋中突然迸出一個例子,恰好可以解釋這個狀態。

▲作者舉出自己小時候學游泳的案例,分析從「想要」到「不想要」中間的事件,引發的影響和變化。(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我還沒上小學以前,老家後方有一條小溪,哥哥們經常帶我去溪裡玩耍。有次我不小心掉入溪中坑洞,幸好哥哥機警,緊急把我「打撈上岸」,我才免於滅頂的厄運。只不過在那之後,我對於戲水活動總是多抱持一份謹慎。

雖然是這麼說,但每到夏天看到很多人泡進游泳池裡,我這個旱鴨子也不由得羨慕。上了小學後,我常拜託哥哥們帶我去游泳,教我怎麼游,但那個教導的過程讓我感受不好,也因此後來我對學游泳也興致缺缺。

在我印象中,學游泳時總是被罵。
「怎麼這麼笨,腳要踢水啊!」
「你要放鬆啊,不要緊張。」
「已經教過幾次了,怎麼都不會,到現在還不會游?你自己要大膽練習呀!」
聽到這些話語,我漸漸沒有了學游泳的興趣。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我「想」與「不想」學游泳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怎麼會有這樣的轉變?這是否也是我們很多人共同的經驗?

「腳要踢水」、「不要緊張」、「大膽練習」都是教「方法」,目的是為了解決「不會游泳」這個問題,但傳統教方法的指導,很少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只關注成敗或結果,忽略真正要達到這個結果的當事人的「感受」。

仔細想想,你說我不想學游泳嗎?倒也不是,而是我不想在學游泳時還被人斥罵、威脅,在嘗試的過程裡被粗暴、羞辱式的對待。

在這樣的對待方式下,原本從別人觀點而來的責備語言,無形中也會轉化成我們對自己的觀點,然後告訴自己:「算了吧!別學了。」

所以,達到目標重要嗎?當然重要,但如果我們把解決問題、達到目標當成是腦袋裡的思考過程,我們就會不斷陷入以前的習慣裡,忘記關心其中的當事人。

放掉「解決問題」的思維,改以「靠近人的內在」為目標,我們會發現,當事人在得到理解與接納之後,會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不需要旁人的引導。

後來我三十幾歲時與朋友出遊,他們只告訴我:「一起玩水吧,不會游泳無妨。」我才拾起了學習的興趣,慢慢熟悉了水性,也學會了游泳。

因為過往的學習經驗都告訴我們要目標導向,不要理會情緒帶來的干擾,但事與願違的是,我們從來逃離不了內在感受帶來的影響。既然如此,我們何不重新釐清內在感受,打造一條新的對話路徑呢?

我在本書第一章談到父親生前與我通電話時大罵我小氣的故事,當時的我感覺被誤解,受了很多委屈,也因此好幾天沒打電話回家。如果當年我能學到如何探索一個人的內在,明白父親也是為了對後媽有所交代才不得不斥責我,我就能坦然對父親的舉動釋懷,並且會更關注他的心理狀態,也不至於跟他生氣好幾天。畢竟,我並非不想與他溝通,只是在行動之前心裡有了窒礙。

所以,在想與不想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有的時候不是我不想,而是心裡有道難以跨越的鴻溝。我期待在這本書裡,能透過幾個切身的例子,讓大家一窺新的對話風貌。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冰山對話: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作者李崇義,曾任職科技業高階主管多年,在本書中將自身擅長的團隊管理與人際溝通技巧,融合20世紀最偉大心理師之一薩提爾提出的「冰山理論」,整合出一套可以依循的對話路徑,幫助讀者改變自身的溝通慣性,免除與人溝通時不必要的衝突與困難,讓對話成為獲取和諧關係、達成雙贏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