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包注音不是ㄍㄨㄚˋ!他見3種叫法傻眼 內行解釋了

▲有台灣漢堡之稱的「刈包」是大家都愛不釋手的古早味。(圖/記者黃士原攝)

▲有台灣漢堡之稱的「刈包」是大家都愛不釋手的古早味。(圖/資料照)

網搜小組/閔文昱報導

刈包為台灣常見的小吃之一,原型源起於福建省福州的「虎咬豬」,很多人會把它當成早餐或是宵夜來填飽肚子。不過,有網友發現,「刈」的注音為「一ˋ」,但有些店家會以「割包」來稱呼,而在一般口語溝通時又稱做「掛」包,讓他不禁納悶「怎麼刈包跟IKEA一樣,同一個東西卻有多種唸法?」貼文一出,引發熱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名網友近日在Dcard發文表示,公司快要吃尾牙了,為了提前沾點喜氣,他特地到小七買了一個刈包,看能不能把最大獎PS5帶回家,結果看著包裝時突然發現,平常看到許多刈包店都是寫「刈」,而它的注音其實是「一ˋ」,另外也有店家會寫「割(ㄍㄜ)包」,但是一般在口語溝通的時候又是講「掛ㄍㄨㄚˋ包」。

▲原PO好奇,刈包有多種叫法的原因為何?(圖/翻攝自Dcard)

一種食物有3種叫法的現象也讓原PO相當納悶,好奇「怎麼刈包跟IKEA一樣,同一個東西卻有多種唸法?」貼文一出,馬上吸引不少網友討論,紛紛留言「當然是唸掛啊!管他字典上寫什麼,聽得懂最重要」、「爌肉飯:ㄎㄨㄥˋ、ㄎㄨㄤˋ、課本寫ㄏㄨㄥ」、「打字打ㄧˋ,唸ㄍㄨㄚ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也有內行網友解釋,「其實掛是台語『割』的發音!而刈這個字雖然字典上發音是寫一ˋ,但其實是『割』這個字的俗體字,早期大家把它跟割混用,所以現在才會有現在這麼多種字體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