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願不小心就心誠則靈!實現時驚訝:現實跟心願之間有迷離落差

▲▼Emily在《想念的總和》發現,現在的生活形態,是過去曾經夢寐以求的。(圖/Facebook「我愛陳明珠」)

▲現在的生活形態,是過去曾經夢寐以求的。(圖/Facebook「我愛陳明珠」)

文/Emily Chan

摘自/悅知文化《想念的總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對願望成真的印象不是欣喜若狂,比較像茫然。夢想和許願是弔詭的事,許願的當下,願望像個模糊的身影,於是它來到面前,你端詳它的長相五官良久,才半信半疑地問:「是你嗎?」

曾在台北不同地區上班,以我當時對台灣的觀察,認定大學區是最理想的上班地點。那裡有我喜歡的特色小店、咖啡廳、書店、親民的夜市小吃、五金百貨等,式生活機能應有盡有。我曾許願要是能在大學區上班就好了!但只是想,也沒有換工作的意思。有天老闆卻宣布我們的辦公室要搬去大安區了,正正就在師大生活圈!

可是搬了之後我沒有比較開心,因為工作變得越來越不快樂。雖然可以去漂亮的咖啡廳,但天天去其實很花錢。頻繁逛的小店和書店也沒那麼多新貨新書可以看。我最享受的是中午快步走到有點遠的大安森林公園,在大樹環繞下吃三明治和看松鼠。然而,也有一些日子在工作上受了氣,噙著淚到公園無人的角落,花整個午休時間調適呼吸和心情,再匆匆趕回公司,天黑了才拖著透支的身心回家。原來許願當時,忘記把生活中的基本煩憂算進公式裡。

許多年前,有天在早餐店吃蘿蔔糕,桌上放著一份報紙。我從小便喜歡副刊,來到台灣只看網路新聞,難得有份報紙在面前便高興地翻閱。看著副刊的插圖想,我也能畫這種插畫,要是能夠替副刊畫畫就好了!但只是想,也沒有投稿自薦的動力。

幾年後出了《指繪快樂》一書,報紙副刊的編輯來信請我寫一篇關於指繪的文章。交的是文字稿,編輯卻邀請我加入他們的插畫師行列。我欣然答應,一直合作愉快到今天。某次讀著她傳來的稿子正要構思配圖,才突然想起曾經在早餐店許的願。怎麼又實現了?我感到奇妙又感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是許願時,只沉浸在副刊的親切感,想像自己的畫要是刊登在上面該有多好。那時候沒考慮到報紙的稿費偏低,也忘記無論什麼工作,我很會嫌棄自己做得不夠好。若問喜不喜歡,我真心喜歡也珍惜,每次交稿都祈求報紙不要那麼快從時代消失。只是依然察覺到,現實與心願之間有一個迷離的落差。

就像還沒養貓之前,八成只想到貓的可愛迷人,想到親密陪伴、愛與被愛。不曾細想親密與愛裡面有著不為人道的磨人細節。例如趕著出門卻有貓以宿醉的風格沿路嘔吐,或是被不間斷的貓叫聲弄得精神耗竭。想像總是扁平片面的,點到即止、粗陋簡化;現實生活卻是完整而立體的,光明與黑暗大概五五分帳,沒有暫停或快轉的按鈕,日復一日連綿無休騎虎難下。

當初移民到國外,新聞主播像在說外星語,心想如果有天我搭火車、看電視、走在路上,別人的對話都能夠聽懂,便再也不會感到寂寞。結果聽懂別人每句話,反而更具體明白寂寞與隔閡之恆存。十幾歲看到新推出的電動遊戲機,心想如果擁有一台便永遠不會無聊;二十幾歲在教堂受洗,以為讀了聖經便能掌握人生真諦⋯⋯結果發現,擁有再多娛樂也可以無聊,而如今我對真理最確實的認知,是不要相信任何人告訴我的真理,自己的真理要自己找。

現在偶爾仍會冒出一些願望:要是中威力彩可以財務自由就好了;如果能夠那樣愛與被愛就好了⋯⋯但隨即告誡自己, 世間不會有得到「就好了」這回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現自己休假最想做的事,就是待在家看書、陪貓。(圖/Facebook「我愛陳明珠」)

我在家工作經常穿插著家務,發現天氣好便衝去洗衣服,看到貓的姿勢可愛便暫停手邊的事,狂拍一堆照片。自忖這樣的生活形態已經很鬆散了,我是個沒有資格放假的人!可是某夜毅然允許自己明天不做任何有產值的事。那麼,怎樣休息好呢?逛街、郊遊,去戲院看電影?都一一否決。

我最想待在家看書、陪貓,也許隨便畫或寫些什麼,黃昏到附近散步,晚上窩在沙發看劇吃零食⋯⋯想完發現內容跟平常幾乎一樣!那我為什麼要放假?好吧,還是有微細的差別,同樣的事情不是工作便沒有責任,暫時沒有表現和效率的要求。

但最震驚是當下才客觀看見,現在的工作內容與生活形態,曾經是我夢寐以求的呢!回頭看這也不是天掉下來的,是繞過漫長的路,一次次的取捨,配合各種幸運和機遇,才不經不覺走到這裡。

一直認為寓工作於休閒是我人生的終極理想,但若跟理想已經這麼近,怎麼仍感不足與不安?

是不是遂了的願,就像消化掉的食物,人只會關心下一餐,永遠有新的飢渴要應付?我很不願接受,難道滿足都轉瞬即逝,欠缺才是永恆?想戳腦門叫自己知足,瞪自己說你羨慕別人的時候,通常也有別人羨慕你,至少從前的你會羨慕今天的自己。別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身在福中本來就該懵然不知渾然不覺。當有天知覺,就是也嚐到福以外的其他了。那麼,到底知福或不知比較好?其實也由不得自己選,我想,每個人都是從不知到知道,然後發現這是一條沒得回頭的單程路。

★本文摘自悅知文化出版《想念的總和【繼《我愛陳明珠》,睽違5年,全新散文作品】》,作者Emily Chan,現在是自由插畫師、作家,經營臉書粉絲頁「我愛陳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