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家鄉,永續豐年」看小導演用影像說家鄉事

▲▼看見家鄉,永續豐年成果發表會。(圖/看見家鄉提供)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主辦、永豐銀行贊助的《看見家鄉》計畫開展6年,10月15日舉辦疫情後首次實體發表會。(圖/看見家鄉提供)

記者王淑君/台北報導

什麽能代表家鄉呢?是名產?是傳承多年的家鄉味?還是相濡以沫的家人情感呢?答案就在15部《看見家鄉》紀錄片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主辦、永豐銀行贊助的《看見家鄉》計畫開展6年,10月15日舉辦新冠疫情後首次實體發表會,來自全台6所學校及9組回流小導演,在過去兩年透過相機與空拍視角,詮釋自己對家鄉的想望。

這次《看見家鄉,永續豐年》有6所基地學校參與培訓,例如:玉山山腳下的南投埔里南光國小《阿公的美人腿》,記錄埔里成為全台茭白筍產量最高的原因;太平洋邊的宜蘭南澳國小《菇菇歷險記》則帶著大家尋找隱匿在南澳村傳說中的段木香菇。

除了家鄉特產,也有孩子從尋找家鄉滋味出發,台南和順國小《你好移工》,以來自印尼移工阿萬哥哥眼中的台南滋味,記錄移工們如何在異鄉找到熟悉的家鄉味;花蓮玉里回流小導演《製麵武道人》探訪歷經一甲子全年無休的製麵廠;澎湖馬公回流小導演《嵵小孩的家鄉味》帶大家回味在地孩子記憶中的魚乾料理。

▲小導演用家鄉特產感謝媒體老師跟主辦單位 (頒獎人由左至右為張緯誌、李建成、蔡瑞庭、洪旭亮、陳中宇、蒲彥光)。(圖/看見家鄉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理事長詹怡宜表示,帶領孩子用影像説出好故事是看見家鄉的初心,未來更要讓這份初心不斷延續。明年起即將接棒《看見家鄉,永續豐年》的台灣看見家鄉推廣教育協會理事長蒲彥光表示,「初心需要永續,翻轉定能豐年」,幫助孩子們從空拍機的鳥瞰視野,或是從紀錄片的採訪練習,為基地學校留下小導演們初出茅廬的珍貴故事。

永豐銀行總經理蔡瑞庭表示,對家鄉的認同是自信建立的第一步,家鄉的記憶更是每個人一生拚搏的原動力。這群家鄉小導演們展現團隊的自信與創意,成熟運用鏡頭述說家鄉故事,更透過空拍的高度,為家鄉刻畫未來的希望,對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尤其偏鄉隔代教養問題,都將能獲得成功的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