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拜登對台「戰略清晰」將助台防禦 扭轉美中緊張關係有2招

▲▼拜登,蔡英文。(組圖/路透)

▲紐斯建議,拜登政府應制定清晰的對台政策,才能讓美中兩國在競爭與合作間取得平衡點。(組圖/路透)

記者葉睿涵/編譯

隨著中國崛起,該國在推動其政經和領土主張上,已變得越來越自信,也讓美國開始將其視為競爭對手與威脅。如今,兩國的言辭交鋒已逐漸升溫,而這種現象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變得愈發明顯。《紐約時報》6日發布社論,以《美中關係不必那麼緊張》為題,建議這2個世界強國必須找到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方法,而美國也應制定清晰的對台政策,才能讓美中兩國在競爭與合作間取得平衡點,並獲得共同利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紐時認為美國應將焦點放在產業發展上,而非一味地制裁中國。(圖/路透)

《紐時》建議,美國可以採取以下幾項具體措施來改善兩國關係:

首先,美國需要更多的將資源投資在技術教育、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上,專注於競爭,而非仰賴因擔憂中國成為其經濟對手而不斷祭出的懲罰性貿易政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紐時》表示,川普政府通過對中國進口品課徵關稅,來脅迫中國做出經濟讓步的政策十分失敗,拜登政府早該與之一刀兩斷;反之,拜登預計將在9日簽署的《晶片法案》(CHIPS Act),借鑒中國做法把近530億美元(約新台幣1.6兆元)用於支持美國國內的半導體生產,將有效推動該國的半導體產業。

▲紐時表示,美國不應試圖改變中國,而應與之建立緊密關係。(圖/路透)

此外,美國還需要摒棄靠著經濟交往來改變中國政治與社會的舊思想,反而應該專注於與中國建立更牢固的關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紐時》認為,美國在與有不同衝突歷史的國家合作時,要單方面促進雙方合作,並不是易事。《紐時》舉以兩岸關係為例,聲稱裴洛西在烏俄戰爭爆發之際訪台不合事宜,因為美國當務之急應是協助烏克蘭擊退俄羅斯,而此時掀起台海危機只會讓美方在說服中國減少對俄的支持上,變得更加困難。

然而,《紐時》卻對裴洛西訪台所傳達的實質訊息表示高度讚揚。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對台灣的成熟民主表示支持,並將台灣視為重要的盟友,但一直在台灣議題上維持其「戰略模糊」的對台政策。《紐時》指出,儘管武裝台灣依然是對台最有助益的方法,但清晰的對台政策也能為台灣提供良好的幫助。

▲裴洛西訪台引發台海緊張,福建平潭有民眾在軍演進行中直擊解放軍發射火箭彈與空軍升空 。(圖/路透)

《紐時》強調,台灣的緊張情勢加劇與3個環環相扣的原因有關,其中包括了自治的台灣已變得更民主而且堅定自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威權領導下的中國已越發好戰,以及美國已透過更強健地表達對台灣的支持,對前述兩個趨勢做出回應。

今年5月,拜登在日本演講時,直言美國將在中國攻擊台灣時保衛台灣。雖然其幕僚隨後堅稱他此話並不代表美國將改變其政策,但白宮應該清楚,美國的「一中政策」永遠建立在兩岸和平共處的前提上。

《紐時》指出,即使美國加強其自身經濟、建構更強健的同盟,都不是為了孤立中國,反而是在為拜登政府及後繼的美國政府提供一個更強的基礎,讓他們能在與中國有分歧、卻也可能取得進展的若干議題上,與中國持續接觸,而持續將中國視為敵對大國則是一種簡單,但適得其反的做法。